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中国古塔源于印度佛塔,外表造型和结构形式上主要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等类型,中国古塔的基本构造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主要发挥着纪念佛祖佛事、镇妖祛邪、祭祀祈祷、纪念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并在洛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开始,也是中国佛教建筑的开始。佛教在中国受到广大百姓的信奉,也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使之广为传播,佛教建筑也因此兴起和发展。经过数百年的  相似文献   
13.
佛塔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也是佛教文化的载体。佛塔随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在规模和形式上发生根本改变,出现了许多新形式、新功能。佛塔的兴盛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分析佛塔在中国的变化,对于了解中国佛塔建筑的文化特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近面世的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舍卫城神变浮雕、佛塔假门浮雕,在几个重要问题点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犍陀罗文化的认知.证实涅槃与弥勒图像组合及其象征的末法与传法思想,以及双神变与大神变合成的舍卫城神变图像率先出现在犍陀罗中心地区,佛塔假门则是中印度与西北印度佛教文化的巧妙结合.进而反映了吸收中印度、希腊罗马文化因素,并影响中亚、西域文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塔(三)     
三、塔的形制 我国古塔建有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其中地宫是我国佛塔的特有结构,主要是埋葬或供奉舍利,为窣堵坡与我国陵墓制度相结合的产物。虽处处体现着佛教的思想,却有着很强的本土化色彩。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保证塔的稳固,显得庄严雄伟。塔身是基台和基座,保证塔的稳固,显得庄严雄伟。塔身是塔的主体,塔的形制主要以塔身来划分。  相似文献   
16.
兖州市兴隆寺塔地宫出土的宋嘉祐八年"安葬舍利"碑文中提及了龙兴寺、精妙寺和重光寺三个寺名以及三十余个院名。这些寺、院之间是什么关系,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然而,这涉及到该寺塔的修建究竟是一种基本上局限于宋代龙兴寺一所寺院及其分院的单独行为,还是一种较为广泛地动员和求得了当时兖州佛教界支持的教界集体行为以及部分施主支持的社会行为。经辨析考证,除了少数"院"为宋代兖州龙兴寺的下属"分院"外,绝大部分"院"应该是独立的佛教寺院,它们与龙兴寺之间并无隶属关系。规模宏大雄伟之宋代兖州龙兴寺塔,正是在宋代兖州各佛教寺院僧众以及诸多社会信众的助缘之下修建成功。  相似文献   
17.
佛塔和写教研文章怎么会联系到一起呢?笔者曾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一篇文章。文章说南京市政协委员传真法师谈到在南京建全国佛都时,  相似文献   
18.
佚名 《上海教育》2007,(8A):94-94
一只四处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它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梭,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它甚至还享有别人所无法想象的特权,那些不为人知的秘笈,它可以随意咀嚼;  相似文献   
19.
张军 《兰台世界》2012,(36):139-140
佛教自从传入我国以来,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塔。佛教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唐宋时期的塔建筑形式多样材料的选取丰富,技艺日臻完善,为整个中国建筑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20.
一只四处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它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它甚至还享有别人无法想象的特权——那些不为人知的秘笈,它可以随意咀嚼;人们不敢正视的佛像,它可以随意抓挠,兴起之时,甚至还可以在佛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