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196篇
科学研究   113篇
各国文化   197篇
体育   190篇
综合类   149篇
文化理论   52篇
信息传播   3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51.
发挥图书馆信息功能为五台山研究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忻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在馆藏建设和文献信息服务的过程中,要把为五台山研究服务作为本馆的一项特色服务,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支持,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相似文献   
952.
乾隆初年官府对潮州开元寺的整饬,体现出佛教的盛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通过整饬,开元寺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清雍正十三年,世宗皇帝薨,继位的乾隆皇帝在操办雍正的丧葬上,坚持恪守满洲旧制,“定三年丧制,却群臣以日易月之请命”,反对群臣以简代繁办理丧事的做法。他对佛教之理,洞晰精微,深通奥妙,吸取世祖皇帝与僧人交往中的教训,“禁止内廷  相似文献   
953.
论宗教对迟子建与川端康成"死亡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敏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11):123-128
迟子建与川端康成这两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家,都热衷于描写死亡,但他们对待死亡的表现方式和情感态度却同中有异,文章试图从宗教角度分析他们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揭示萨满教、佛教时他们死亡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4.
新时期散文中的佛教投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散文中的佛教投影石杰关键词新时期散文,佛教,主题类型新时期散文是在特殊的时代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十年动乱的结束与改革开放的兴起和发展,将人们从极左政治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经济、文化都呈现为开放的态势,佛教由此得以复兴。作为社会生活的整体反映的文学必...  相似文献   
955.
刘勰认为僧人出家是为了免受家室之累,以全力从事弘佛。削发是出家人的标志,只要真心修禅并达到一定境界,即使形体不存在了,佛身却永住。佛儒只有道俗之别,没有终极意义上的不同,至道宗极,理归乎一,“道”和“菩提”是一个意思,只是语译的不同。刘勰的佛学信仰属大乘空宗派,其法名来源于“十地”说。  相似文献   
956.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全民信奉的宗教,它自传入该地区并逐渐占居统治地位后,至今仍然兴盛不衰。长期以来,南传上座部佛教对整个西双版纳地区人民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7.
文章详细考证了佛经目录《众经别录》的撰著时间及体例,并着重论述了《众经别录》在目录学以及佛教文献分类学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58.
通过分析<夷坚志>报应故事的特点,可以看出在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虽然佛教在中国已经深深植根,但中国传统的报应观却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表现为家族性特点依然突出、明显的现世功利性、善恶之首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佛教在占领中国本土思想文化阵地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959.
本文通过具体资料及数据在建筑结构上对山西唐代五台山佛光寺,辽金时期大同华严寺,元代洪洞广胜寺三座佛教建筑加以比较区别,进一步了解这些伟大的建筑在结构工程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发展及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60.
刘少航 《百科知识》2004,(12):44-45
随着转型期的到来,我们的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道德危机,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利用、相互戒备的情绪也在增加。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呼唤建立一种正常的人际关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