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02篇
科学研究   4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碗中有饭     
碗,家家都有;饭,家家都吃。这之间,究竟有多少故事? 现在的我大多在学校吃饭。饭盘上一块有棱有角毫无感情的凹陷处,躺着方方正正的白米饭。我望着这饭,毫无感情地吃着,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  相似文献   
62.
《安徽教育》2010,(11):12-12
<正>本刊讯重阳节前夕的10月9日上午,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的会议室里花香四溢,欢声阵阵。十多位离退休老同志被中心领导请到这里,畅叙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发生的巨大变化,共话教育宣传事业的发展前景,欢度"夕阳无限好"的重阳佳节。  相似文献   
63.
针对“1980年代早期”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小说创作如何嵌入、如何游离、如何逃逸?再度考察一些曾经广为流传、被视为经典小说的话语方式及这些话语的形成过程、演变逻辑,或者可以有助于我们捕捉到某些被忽略的历史真实及可能性。“尊严感”在“陈奂生系列小说”为代表的1980年代早期小说中曾经是一个表述重心,本文就试图由此切入,勘察隐藏在这些话语背后的潜话语,以及经意或不经意间的话语纠缠和矛盾。  相似文献   
64.
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制定与时俱进的宣传策略.近年来,主流媒体尝试对"饭圈文化"收编,并借鉴其应援文化对新闻舆论工作进行创新.主流媒体的转型探索开拓了舆论空间,但同时也遭到质疑抨击.分析主流媒体"饭圈化"策略的深层逻辑和表现特征,反思主流媒体该如何在不失权威性与公信力的基础上做到传播策略的创新.  相似文献   
65.
袁海锋 《学语文》2024,(1):22-24
《石钟山记》是苏轼“随物赋形”文艺思想的集中演绎,隐喻技法的运用更使得其思想情感幽微内隐,教与学极难破局深入。面对问题与困境,一种构想的“三步走”——辨体为先,依体定性;循序渐进,依法定教;批文入情,依文定旨——不失为《石钟山记》教学梯级拓进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6.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家庭各个要素进行了挖掘。研究表明:家长的体育态度、体育意识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父母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相关密切,兄弟姐妹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有一定影响;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家庭居住地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7.
何桂钦 《精武》2013,(23):132-133
学生假期体育锻炼长期以来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福清市高山中学学生关于假期体育饭炼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其现状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主要结论有: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薄弱,运动饭炼场地的缺乏,饭炼时间的不足以及家长.社会的重视不够等。  相似文献   
68.
美文赏析     
  相似文献   
69.
付晓静  温睿 《东南传播》2012,(7):151-153
在真人秀节目愈演愈烈之时,深圳卫视《饭没了秀》作为一档儿童真人秀节目能连续6年稳坐珠三角收视率宝座,并挤进同类节目全国收视率排行榜前10,实属真人秀节目之奇迹。本文从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分析《饭没了秀》的成功之道,并指出真人秀节目的制作必须坚持以受众为本、满足受众需要。  相似文献   
70.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艺术隐喻一般都有其本身独具的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往往得益于其生态的特性及其影响。中国艺术隐喻的形成,也更多得益于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状况和相对的封闭环境,因此生成了中国艺术隐喻最具特征的依生性和互渗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