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383篇
科学研究   51篇
各国文化   62篇
体育   83篇
综合类   77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1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地球科学被定义为自然科学,迄今主要从自然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现在的地球是人类学的地球,是工业改变了的地球,需要有关于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文从地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研究古代土地崇拜的地学文化以及现代人统治自然的地学文化。如今,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新的地学文化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地学文化。新的地学文化,是一种新的地学人文精神。它作为地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指导地球科学的发展,引导和制约人类改变、利用和保护地球的活动,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92.
桃的种种特性使其在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信仰影响下形成了对桃的灵物崇拜,并逐渐发展成一种文化信仰,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桃文化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993.
曹植咏侠诗中的侠客形象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又深深打上了诗人个性化的烙印。他改造侠的人生价值观念,摒弃其好勇斗狠的一面而使之成为保家卫国的勇士,突出侠的精湛超群武艺,颂扬侠的勃发生命和张扬个性,使侠的形象呈现出理想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994.
高尚,往往用来形容那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而我却想用它来赞美那些不受人注目的清洁工人。  相似文献   
995.
这篇作文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文题与内容不相符。就这篇作文的内容来说,较为合适的题目应是《我的老师》之类,而现在文章的标题却是《我最崇拜老师那样的人》,因为其中有“那样”二字,就不单是写一个教师就能切合题目的了,因为“老师那样的人”,可以理解为类似老师的那种人。须知,“我最崇拜老师那样的人”和“我最崇拜的老师”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996.
由敦煌藏经洞的藏品类别与中原佛寺的“三宝藏”基本一致可推断:藏经与佛教的“三宝崇拜”思想密切相关,藏经洞是供奉佛教“内藏”和“外藏”之处所,藏经的主体是供养经。藏经亦与敦煌、高昌等地自古以来敬惜字纸、收藏字纸的习俗有一定渊源。土地庙等后出敦煌遗书是上述观点的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997.
在中国古代神奇而瑰丽的神话宝库中,关于神树的记载较为丰富.其中神树意象的文化内涵和神树形象的各种变体已经伴随历史的发展广泛地存在于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中,寄托着人类的热爱生命的理想.本文试对积淀于古典文学和民俗艺术中的神树崇拜现象做一粗浅探究.  相似文献   
998.
圣人崇拜是中国特有的建立在理性思考上的突破了远古神灵崇拜的一种理性信仰,曾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主宰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至今仍未失去影响力。本文按历史轨迹阐述了圣人崇拜的产生、演变、发展和终结,同时也论述了圣人崇拜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快乐崇拜》是“世界真精彩——面对流行”选择模块中的第一课时,也是青春期教育中关于自我同一感辅导的一堂课。偶像崇拜是目前青少年群体中一个非常普遍而又引人注目的现象。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000.
男权文化心理的多重变奏——对大观园中"女儿"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细读<红楼梦>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女性主义批评的相关理论,指出:大观园中的"女儿"是曹雪芹创造的、贾宝玉用来抗拒时间的流逝、填补生命空虚的一系列关于美的幻象.通过创造和占有这种美,贾宝玉和曹雪芹在最低层次上确证了自己事实上的男性身份,实现了"被弃"后对补天意识的移位和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