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教育   6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朱熹的“感物道情”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两大源头——“交感”理论和“言志”理论的继承与整合,而这一整合已逻辑地走向了“兴”,因此,朱熹的“感物道情”可以归结为一个“兴”字或一个“感”字。如果说“感物道情”与“交感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考察“感物”方面的话,那么“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则突出了朱熹对“情”之合理性的关切。“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反映了“感物道情”对“诗言志”理论的改造与深化。  相似文献   
22.
《茉莉花》是明清俗曲的代表性曲牌,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还漂洋过海传到世界各地,被世界人民接受和喜爱,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中国民歌”的代表。本文通过对《茉莉花》在欧洲和日本的流传状况进行梳理,对其流变进行比较分析,以求进一步探索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继承和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3.
作为2006年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临县道情,历史悠久,曾在吕梁山上盛极一时,但目前生存状态堪忧,县剧团名存实亡,民间演出力量微弱,保护和发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4.
从音乐史的角度,杨荫浏、夏野在著作中分别对宋元时期的陶真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在其基础上,对照分析"浙东"丘陵地区的道情、花鼓莲花、鼓词,发现这些曲艺和宋元时期的陶真有相像之处:农村文艺,听者为"村人",说唱者为"路歧人";吟唱风格,伴奏乐器为鼓,歌词多为七字句,结构为上下句反复。这些相像之处及音乐特点,或许是宋元时期陶真在"浙东"的遗存。  相似文献   
25.
环县道情皮影孕育、诞生在环县这块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的土地之上,2011年作为中国皮影戏中重要的一支列入世界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具有显明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并以其原生态艺术群体繁衍至今而饮誉全国,新时代赋予古老的环县道情皮影新的内涵,它以崭新的姿态多次登上国际舞台再次证明它显活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就其民俗文化特色做以浅析。  相似文献   
26.
东台道情是曲艺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它在内容题材、曲牌唱腔及表演形式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征从不同层面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并使其文化价值得以彰显。因此对这些艺术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无论对道情艺术的发展,还是对道情艺术的理论研究来说,都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27.
《河西学院学报》2021,(1):73-84
岷县《灵应泰山娘娘宝卷》中的曲牌音乐是研究明清说唱音乐的珍贵活态史料。其词律与五代时期文人诗作、宋元南北词及明清俗曲均有传承关系。在宝卷的流播中,词牌更为稳定,曲牌流变较多。其曲牌音乐体现出与河北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同时又受到安多藏区音乐文化的影响。部分曲牌的行腔走韵与当地方言声调之间存在清晰的依存关系,体现出"依字行腔"的特征。  相似文献   
28.
道情是道教用来宣扬宗教思想的曲艺形式,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乐队是道情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奏乐器各有特色,它们与艺人们形影相伴,不离不弃,它们是道情艺术的象征,民族乐器的瑰宝。  相似文献   
29.
《王金豆借粮》是太康道情中经典曲目,深受豫东地区人们的喜爱,《王金豆借粮》创作本意是教导人们做人要有道德讲人情,不贪图富贵。社会走到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发生了变化,被创作出来的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却随着时代一道走来,他们并没有因为时代及法制观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他们仍然在日常生活中对豫东地区人们的法律观念。本文就通过对《王金豆借粮》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分析,意在探讨传统经典剧目与豫东地区普法教育之间找出共赢之路。  相似文献   
30.
悠悠古道情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邮票小型张边饰图片,采自笔者的故乡——河北省井陉古驿道。手捧这枚小型张,品读“里耶秦简”、“酉阳丞印”、井陉古道这些置邮传命的历史见证,勾起了笔者浓浓的古道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