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9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1.
2016年,阿坝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普查出金川县档案馆馆藏的一件清光绪二十四年“绰斯甲布宣抚司号纸”,该号纸与四川博物院藏的“绰斯甲布宣抚司印”是绰斯甲土司现存唯一的印信号纸。该号纸是绰斯甲土司最后一次依例承袭的见证物,见证了清末赵尔丰归流新政、事涉川康划界之前的土司治理场景,是了解清代晚期川康藏区土司制度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312.
独龙族妇女的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千余人的独龙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居住在滇西北的独龙江流域,是独龙江最早的主人,独龙族老人告诉后代,他们是从“太阳升出来的方向”搬迁来的。据有关史料记载:他们的先民最早活动区域在金沙江、澜沧江一带,经过几次大迁移,最后到独龙江等流入缅甸的河流定居。由于僻居一隅,交通闭塞,几百年来,一直受土司、蓄奴主和历代统治阶级的重重压迫和残酷掠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发展都非常缓慢,甚至出现停滞,人口减少,一度濒临种族灭绝的境地。  相似文献   
313.
《大观周刊》2006,(33):10-10
在哀牢山区,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世袭土司李润之在1950年身亡之前,已积敛了万贯家财。从还保留至今的豪华气派的土司府便可窥见一斑。传说他是靠贩大烟、设卡收费、造大洋开工厂等发的财。但至于说到他家有多少金银财宝谁也说不清。  相似文献   
314.
熊燕 《中华文化论坛》2023,(4):13-20+187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在多元文化的不断互动融合中形成的,边地土司对于中央王朝的国家认同是这一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中华民族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逐渐趋于稳定,国家权力随着清王朝力量的增强而逐渐深入社会基层,加之教化政策下儒家文化已经逐渐浸润到少数民族地区,边地土司的国家认同经历了从强制到自愿、外在约束到内化的过程,民族地区逐渐整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寿国寺的“女千总授封”壁画以象征与叙事相结合的方式生动描绘了雍正五年(1727)清王朝授封康普女千总禾娘的场景,折射出边地土司的国家认同。在清初云南与中原地区一体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土司国家认同的产生不仅源自于土司制度下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在与中原文化的长期互动中,边地土司的国家认同逐渐内化与增强,国家认同成为边地土司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315.
明至清初,朝廷以“土司无用流官之例”,不许土司参加科举考试。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大量土司被废除,土司制度日趋衰落。保留下来的土司,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在此背景下,土司请求参加科举考试。雍正十三年,土司获准参加科举考试。作为少数民族首领的土司参加科举考试,推动了科举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在西南民族地区的推行,是中央王朝在文化领域推行一体化进程中的一部分,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清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参加科举考试,扩大了科举制度推行的区域,丰富和发展了科举制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让科举制度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316.
广西忻城“裁流复土”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广西忻城县在建置方面出现两次罕见现象:一是从唐代初开始建置至明代初的七百余年间,流官管理和土司管理多次反复更迭,在我国地方建置史上极为罕见;二是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裁流复土",至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长达四百多年忻城都是实行土司制度,这在我国土司制度史上更为罕见。本文拟对忻城县建置沿革、明初"裁流复土"及其背景、"裁流复土"后数百年间忻城土县社会状况略作考究阐述,试图理清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317.
蓝武 《楚雄师专学报》2013,(10):87-91,100
土司制度是与封建大一统制度迥然有别的特殊的地域统治制度,具有明显的封建割据性特征。土司制度的封建割据性,早于其原起的羁縻制度时代即已凸显出来,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愈加浓烈。造成土司制度封建割据性的主要原因,当缘于地方土司与封建中央王朝在行政制度上的相异性特点及由此造成的地方土司割据形势。  相似文献   
318.
元代广西土府、土州、土县等土司行政管理机构集中分布于桂西左、右江及红水河流域一带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职衔,官皆世袭,整个广西西部地区普遍处于土官土司制度的统治之下。这是元代王朝中央从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的目的出发,在继承历代王朝尤其是唐宋封建王朝在广西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统治制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的一种有别于内地汉族地区的特殊统治方式,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元代桂西土司机构的建置及其规范化,是元代广西土司制度正式确立的重要标志,它表明元代王朝中央对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与控制较之前代趋于强化。  相似文献   
319.
遗址旅游是一项针对特殊资源开发的文化旅游。从旅游消费需求趋势来看,旅游者兴趣不仅仅满足于独特文化的展示与体验,而是寻找这些独特文化的符号和核心价值观,因而,文化旅游的开发也不仅仅是特殊文化的“物理性存在”,更要求将这些文化符号抽象化,并赋予空间生产的意义,以“人文性存在”进行展现。借助于大遗址旅游思路和文化空间研究的视角,以武陵山区土司遗址群的旅游开发为个案,探讨文化旅游空间的构建方式,从而厘清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20.
对近十年武陵地区土司文化遗产研究做了梳理与归纳,从土司文化遗产内涵及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并指出目前武陵地区土司文化遗产的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