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3113篇
科学研究   200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35篇
综合类   147篇
文化理论   29篇
信息传播   438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269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李郁青 《教育导刊》2001,(15):45-47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是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独特的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构成语言的要素及其运用,无不含有化的色彩。这是语言这个外壳的深层内涵。中西化背景可说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体系。中国享有“烹饪王国”的美誉,中国的饮食化在世界明国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菜色种类流派繁多,菜色命名又多同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风情和历代名人相联系,带有浓厚的本民族化色彩。在中西化交流活动中,每天离不开的一件事情便是饮食,而饮食本身也是一种化交流。为了恰当地介绍某一种菜色,以享宾客,应当准确地翻译这种菜色的名称,然后讲述其中典故,这样让客人在品尝中国菜的同时,  相似文献   
52.
午饭后,"消息通"陈超风风火火地闯入教室,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今天下午进行英语单元调测。教室里顿时一片沸腾,同学们议论纷纷,我也心乱如麻。这单元我连单词也没记住,怎么个考法?令人担惊受怕的调测终于来了,我一看试卷,头皮  相似文献   
53.
纳兰性德的词作译介对于少数民族典籍在英美的接受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出发,以宇文所安对纳兰词的英译为例,从文化时空层面和文学审美层两个层面,探究宇译本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4.
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认知离不开人的身体经验。语言作为认知的产物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工具就体现了人的经验。人的生理结构以及所处环境的大致相似性决定了经验和认知模式的相似性,这是翻译中可译性的认知基础。但是不同民族所处具体环境的差异和不同文化背景对人具体认识事物的影响使得不同民族的人对事物认识在语言上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这是不可译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5.
近代中国在国门被打开之后,亦开始了以西方为范式的现代化进程,然而制约现代化关键的新式人才的缺乏,如何罗致人才则成为 国欲求振兴的有识之士首要关注的问题。借材异域实行人才的客卿制不能不谓为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一条捷径。这是世界体系下人才开放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振兴强大的一个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6.
57.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 [教学过程] 一、现场调研 设计意图:因为这堂单元复习课是借班上课,对学生原有基础一无所知,故上课一开始就进行"现场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为针对性地复习作好准备.1.根据信息说出数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58.
59.
翻译是译家长期讨论的问题.许渊冲教授首先提出"发挥译语优势".英泽汉,即发挥目的语汉语优势;汉译英,即发挥目的语英语优势.那么,英语和汉语的优势是什么呢?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60.
《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英汉汉英字典,其中较全面地收录了有关早期中国法律的各类中文词汇及其译文。《华英字典》对法律词汇和概念的呈现与解读为早期中西法律文化间的相互认知和交流碰撞营造了必要的环境,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对中国法律的曲解与误读。字典中对中国法律文化的扭曲和失真一方面是由于编译者中文能力的客观限制,属于无意的误读,另一方面是译者受西方意识形态的控制与操纵所致,是一种蓄意的改写,它们均会造成法律文化信息传递的不准确,不利于中国法律文化“走出去”。因此,在大力推动中国法律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由西人译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典籍及相关著作的时代价值应得到重新评价和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