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935篇
科学研究   139篇
各国文化   130篇
体育   95篇
综合类   263篇
文化理论   60篇
信息传播   37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333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338篇
  2011年   352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356篇
  2008年   422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内容十分丰富,但讨论最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文化形上学,其主流的本体论形态是精神一元论,也有经济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占‘;第二是中国文化观,在不遮蔽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的同时,侧重弘扬其优越性;第三是西方文化观,在肯定西方近代文化精神合理性的同时,批判了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2.
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的特点、思想根源进行了论述和分析,针对当前我国一些学校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借鉴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构建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53.
儒家“立德立功”观与大学生的理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广文  陈霞 《中国德育》2006,1(10):53-55
儒家把立德立功、为国为民谋利作为评判个体有无价值的重要依据,并以此为人生的不朽追求。个体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对个体的发展意义重大。重温儒家立德立功思想及相应的培训方法,对当今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4.
“法律儒家化”是中国法制史上的基本观点,但对此观点需要全面地认识和辩证地分析,不能绝对化和片面化。从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态势、法律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形和法律儒家化的特殊机理三个方面对法律儒家化重新予以解释和剖析,可以看出,法律儒家化的观点虽然从总体上能够成立,但不宜以绝对化、片面化的态度视之,而要深入认识我国古代法律发展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5.
人类生活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一种人心秩序的建构过程,寻求一个时代文化与伦理的一个完美结合点。古典叙事中孔子的"大同思想"、老子的"小国寡民"是一种德化伦理的奉行,是一种集体的人民大叙事;以《铸剑》为例的现代叙事,强调个体的自由伦理。但现代叙事在凸显个体性的同时,仍撇不掉古典叙事的集体属性。因此,现代性叙事是多样的,它追求个体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取缔集体意识。它追求的是一种被遮蔽的集体性即一种生命个体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56.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长篇小说。作家陈忠实在面对儒家传统文化中精髓和糟粕共存亡的两难困境时,乐于把传统文化置于神化的中心地位,因而在一些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上带有多方面的主观化缺憾,如正面人物的“样板化”、人物命运发展的“意图化”以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混淆,其结果是违背了真实这一艺术创作的原则,削弱了作品的现代人文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57.
先王观念在中国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法先王”的实质是过份强调法律传统的继承性而忽视其变异性,它对我国法律传统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则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58.
德国古典美学审美解放 的理论有两个特点:一、它是基于对人的理性本质公设的逻辑结果;二、它在意向结构上对人本身欠缺的反省,而是对外在于人的困境的鄙弃。之所以由德国审美解放无法达到自由,原因在于德国古典美学是以认识论来负担价值论,使之最终沦为了审美乌托 邦。  相似文献   
59.
天命思潮是两汉儒家思想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儒家天命思想产生于殷周之际,至汉代,经陆贾,贾谊,韩婴,董仲舒等人的不断增益,始为大观,构建出两汉儒家天命思潮研究的基本框架,并梳理出其历史演进的脉络。  相似文献   
60.
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精神安顿和终极关怀的问题日益凸显。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儒家形成了一整套终极关怀理论。从儒家终极关怀理论中汲取智慧、联系实际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将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解决现代人终极关怀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