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498篇
科学研究   118篇
各国文化   26篇
体育   152篇
综合类   127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13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302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237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从教育与自我教育两个方面突出强调一个“情”字,提倡道德教育要关心人的情感,要求道德主体从自己的内心体验,过渡到体贴对方的心情;强调道德主体“自德”精神和行为,对今天学校道德教育仍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2.
“言尽意”是古人一直追求的目标。孔子提出“辞达而已矣”的命题,开启了后世对“言尽意”问题的广泛探讨。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从哲学上发挥了孔子的思想,紧紧抓住名与物、言与理的统一表达自己的言意观,非常强烈地冲击了玄学家的“言不尽意”的诡辨。范晔开始从言与意统一的立场出发提出言与意的等级与轻重问题,实现了“言尽意”由纯粹理论问题向实践问题的转变。此后,杜牧强调“辞愈朴而文愈高”;苏轼追求语言的平淡,强调“了然于心”;李东阳从审美创造和接受这两个角度论述“言尽意”的意蕴;恽敬把辞达与作者的心、神、气、知联系起来;以及古人对声律与表意的关系的认识,等等,都是“言尽意”理论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63.
儒、道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渗透既深刻又悠远,所以,历代文士无不受其影响。陶渊明的入世为官与出世隐居也是受儒道的人生进退之道的深远影响,是入世与出世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64.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炼。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今天我们将要用心走进这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相似文献   
65.
66.
中国美术的审美特色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它是和中国人的哲学观紧密相连的.这个审美特色缘起于诸子百家时期,在以后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又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思想,在各种思想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定型,并在我国封建时代中到达了高峰.近代西学的进入给传统的审美思想带来了强劲的冲击,但百年的中西文化碰撞还没能让中国的审美特色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画的审美精神仍然是立足于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发生变化的只是具体的技法.  相似文献   
67.
望文生义?     
不同的语言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这一点只要看中英文里“狗”的引申意就明白了。而不了解文化背景交流中就容易闹笑话。本期Careful就来看几个容易望文生义的语言陷阱。  相似文献   
68.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低不同,文章的好坏深浅大不相同,语文老师指出学生的作文“立意不深,也翻不出新意”,说明了该生文字基本功还可以,但在立意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9.
本文在总结以往关于汉字拼音化的讨论成果基础上,分析了现行汉字面临的现实性困扰及其理据性原因,进而批驳了将汉字通过完全拼音化走向现代化这一观点。文末提出了当前汉字现代化的出路,即实行半拼音半抽象符号的双轨制。  相似文献   
70.
关于"和谐人格"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提出了"和谐人格"的概念,其内容是指人们在心理、伦理、法律、经济等方面一系列的素质与品质的综合与和谐,是个体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人格,是一个包含"心理人格"、"道德人格"、"法律人格"和"经济人格"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动态的矛盾统一体;论述了"和谐人格"的形成是"知情意行"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以及"和谐人格"是"真善美"的一体化,以启示人们应在长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培养与塑造高尚的"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