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88篇
科学研究   15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71.
熊丙奇 《教育》2012,(8):10-10
近日,北京大学一名学生发表的文章引发了媒体的热议,文章标题足《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有读者感慨:父母跟人拼了20多年,儿女学习都是最好的,他们觉得赢了。儿女毕业工作后他们才知道,生活上还是拼不过煤老板的儿女。  相似文献   
72.
中国情景喜剧产生之初就是对美国情景喜剧的一种复制,但在复制的过程中又不断地进行改造,以适应中国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中国情景喜剧自1993年首播至今,除了少数几部收视率较高,影响较大外,很难有好的作品问世。在《我爱我家》热播后的十二年,《家有儿女》又掀起了新的热潮。通过《家有儿女》与美国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的对比研究,可以寻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说明《家有儿女》在对《成长的烦恼》进行复制时的成功改造,用中国式的幽默反映中国风格、中国类型、中国习俗及中国问题,为中国情景喜剧的创作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3.
每4个德国孩子中就有一个是独生子女。但在一部分德国人的心目中,传统的家庭模式仍旧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光夫妻两人谈不上是一个完整的家庭,甚至独生子女家庭也只能称为“一对夫妻带一个孩子”而已,真正完美的家庭是夫妻二人再加两个孩子,最好还是一儿一女。就像黄金时段的电视上播出的广告那样,儿女双全的一家人,  相似文献   
74.
辛柏 《老年教育》2014,(6):31-31
祁老太将三个儿女告上法庭,最终却只要300元赡养费,这到底为何?实际上,祁老太起诉儿女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赡养费,而是因为常年难得见儿女一面,想通过这种方式和儿女们见见面、说说话,更希望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75.
《八小时以外》2013,(5):14-14
一位丧偶多年的老人去世后将过半财产分给了自己生前的保姆,将10%的财产留给了自己养的宠物狗.没有把财产留给自己的一双儿女。老人在遗嘱中写道:“他俩都没有尽孝道,我也没享受在他们成年后应得的尊重和孝顺,财产他们没有份额。”  相似文献   
76.
亲爱的父亲、母亲: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以孝为先,回头看看我们中国的悠久历史,孝顺的事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百善孝为先”说的就是儿女们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孝顺父母。“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与以前相比,在今天的社会里,孝顺的事真是寥寥无几,与以前形成了极大反差。仿佛在当今孝义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了,难道这流传千年的美德要被这所谓的潮流吞噬了吗?  相似文献   
77.
王淼 《知识窗》2008,(6):12-13
我刚到英国时,寄住在一对退休的英国老夫妇家中。他们的儿女都已搬出去,剩下老俩口和半座小楼,把其中的一间房租给我住。英国有一个传统,儿女们一般都会在星期天回父母家吃晚餐。我发现房东的儿女们在他们的父母家里每打一次电话后,都会掏出十便士的硬币放到电话旁,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每打一个市内电话后,留下10个便士。  相似文献   
78.
在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98广播社教节目评选中,广东湛江人民广播电台《好样的,女兵!》和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龙江儿女抗洪歌》均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79.
清代文康所著《儿女英雄传》在叙述视角方面颇具匠心,运用了有利于铺陈多条线索和全景鸟瞰的全知视角,同时也成功地使用了限制视角的穿插转换和流动,使得整个故事的叙述灵活多变、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80.
《儿女英雄传》的主题一向以“宣扬封建忠孝节义”著称,本文从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情节结构的设置等几个方面详加考察,否定了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借题目写性情”的新主题观,肯定了作品的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