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41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31.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徼暗的火>.不仅在文本的互文性、戏仿、反讽、文字游戏的运用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了原小说的创作实践,更重要的是在叙述上结合了框架叙述结构和嵌套叙述结构.使得文本故事层级立体化.进一步发展了框架与嵌套结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32.
《洛丽塔》男主人公亨伯特的悲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丽塔》中存在大量对主人公亨伯特内心世界和无意识领域的描述,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弗氏的这些理论为分析亨伯特的人生悲剧提供了新的视角。亨伯特幼年时期两次失败的性经历,以及成年后他的白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动态失衡是他的心理病因,同时也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33.
纳博科夫创作了《阿达》文本,重温少年时代浪漫生活的梦幻,寄托对故乡俄罗斯的怀念和热爱。小说通过对《圣经》及其他文本的互文与戏仿,改写传统家庭记事体小说题材,颠覆传统道德伦理价值观,重构人类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34.
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体系一直被我国美术院校所采用,但它不能完整地体现学生的整体素质,存在着片面性与局限性;文章通过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测验结果与契氏素描教学评价体系下的学生成绩的对比,来反思契氏教学体系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35.
李菲菲 《文教资料》2012,(32):152-154
纳博科夫在其《文学讲稿》中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一反传统文学评论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过分强调,在文本细读的前提下,侧重对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可以说为《包法利夫人》的批评研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但是,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也带有极大的绝对化和片面化倾向:首先表现在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绝对割裂,其次则是过度强调作品的虚构性,否定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36.
纳博科夫的名作《洛丽塔》一度成为禁书,主人公亨伯特在自我迷失中探寻真正的自我,纳博科夫在复杂的现实身份中认可自己存在的最大乐趣。而这种自我身份的认同过程真正触及到了我们的内心,不禁让我们也陷入对自我身份的思考:我是谁?我的生活是怎样的,我要的是怎样的生活?别人会认可我吗?我到底想要怎样的我?如果我是亨伯特,我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37.
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被公认为"自然派"的奠基石,"俄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作品"。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官员乞乞科夫购买"死魂灵"的经历和过程,刻画了俄国地主的五种性格、五个形象以及乞乞科夫的形象,从而深刻揭露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相似文献   
38.
摹仿理论是西方最为古老也最有生命力的美学理论.纳博科夫对摹仿有着近乎偏执的喜好,摹仿是其创作中极具个性化的标签,其代表作《洛丽塔》因摹仿而熠熠生辉.从摹仿理论的起源、传承和演变的视角来解读这部迷人的奇书是理解纳博科夫及《洛丽塔》一个很好的入口.小说中存在着三种形态的摹仿:直接摹仿、伪装摹仿和戏拟摹仿.  相似文献   
39.
身兼作家与批评家于一身的纳博科夫在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撰写了许多批评论著。他以作家独特的眼光关注文学经典,并进行创造性解读,使文学批评呈现出另一种样貌。他的三部批评著作,有着大师批评的独特风格,蕴含深厚的美学价值、审美创造特性以及个人化色彩,展现了作为文学大师的纳博科夫的文学批评之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0.
《洛丽塔》和《英儿》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杰作,这两部创作于不同文化时空的作品在精神内核和创作手法上有着惊人的对话关系:二者在情感乌托邦构造、后现代文学手法应用乃至写作技巧方面也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