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5篇
科学研究   25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民歌是民俗资料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俗的一种重要工具.平果嘹歌中记载有大量的婚俗歌,这些婚俗歌全方位、原汁原味地反映了桂西壮族婚俗的主要内容,如订婚习俗、结婚习俗、婚后习俗等.这些风俗,成为壮族悠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壮族民族特征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92.
淮阳人祖庙及庙会是中原汉民族地区兄妹婚神话传播的一个重要中心点.当地讲述人对于兄妹始祖的血亲乱伦有着强烈的拒斥态度,进而在惯常类型之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区变体.兄妹婚神话以散文体和韵文体两种形式传播,存在着多种叙事传统.讲述人的神话观复杂多样,将神话僵化地界定为"神圣的叙事"无助于现代口承神话的研究.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虽然对神话传统的传承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非毫无限度.  相似文献   
93.
中国古代社会及少数民族中曾经流行姊亡妹续婚俗.直至宋代,这种婚姻形式在宋代士人阶层中仍然普遍存在,对此墓志不乏记载.其原因是多元的,尤为重要的是封建婚姻等级性的残留.  相似文献   
94.
杨闻宇 《今传媒》2004,(3):53-54
身为陕西人,我多次去过陕北与延安,对延安精神情有独钟。八年前,撰写一册《圣地风景》时,收集、翻阅许多延安时代的资料,发现延安的13年里,许多共产党人的恋爱故事有声有色,凄美感人。渐渐地收集到百余对恋人的故事,发现又互不雷同,各具风采,这本身就组成了一道别致而壮丽的圣地风景。可憾的是,因为文字制约,这些恋爱故事却无法进入《圣地风景》一书。  相似文献   
95.
入赘婚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婚俗.至今仍广泛流行于瑶族当中。本文首先介绍了瑶族人赘殖的四种形式,继而探求它的产生及存在原因,并进一步论述了入赘婚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6.
同居是与非     
陈新欣 《百科知识》2010,(17):47-48
同居不仅仅是年轻人的选择,且逐渐成为中国各年龄段都有相当比例的人选择的男女共同生活的方式。同居一直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同居的是与非?  相似文献   
97.
黄清明 《红领巾》2005,(2):13-16
婚内强奸是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状,婚内无奸的说法在现代社会是站不住脚的.而且为了更好地维护妇女权利,促使妇女自身的独立,有必要确立婚内强奸的犯罪化.  相似文献   
98.
尊重夫妻共同意愿,保护夫妻间约定,规范“共有财产”与“个人财产”,界煊“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增强夫妻一方单独所负债务偿还能力,确保债权人利益得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99.
张晓莉 《文教资料》2006,(23):78-79
在《武当山吕家河村民歌集》辑录的众多生活歌和情歌中,《小丈夫》、《十八岁姐嫁三岁郎》、《尿床王》、《尿床袋》《、我跟姐儿门对门》等几首民歌共同折射出民间流行的童养婚现象。本文就其中蕴涵的社会现象及其流行于武当山地区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0.
中国人真正研究日本的时期始于明代。明代不但产生了很多有关日本的著述,而且在对日本的了解认识上产生了质的转变和惊人的飞跃,逐步蜕去了以往照抄照搬旧史的陋习,开始以实际了解的真实情况充当史料了。其中的《日本考》详尽地介绍了当时日本的社会及民俗等情况,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人在明代研究日本的水平,是中国人在日本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由于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所限,明代中国人的日本观仍处在隔雾看花、隔窗观月的似是而非的朦胧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