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6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5831篇
科学研究   210篇
各国文化   72篇
体育   121篇
综合类   132篇
文化理论   35篇
信息传播   68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419篇
  2014年   768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504篇
  2011年   596篇
  2010年   489篇
  2009年   428篇
  2008年   576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310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一所载“《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文字对孔子《诗)教具有重要意义,“乐”应为“《诗》乐”,“文”指“《诗)的文采”。“《诗》志”、“《诗》情”和“《诗)言”构成孔子《诗)教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籍《诗》培养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情理涵养和辞令谈吐,由“志”——“情”——“言”的过程是君子以《诗》入学由浅至深、由内修至发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2.
语义文化诠释即词语文化内涵的微观解读,是文化典籍外译的中心,但相关翻译研究并不多见。从语义文化诠释角度审视典籍翻译,并从文化历史关照、文本内证与文本外证、互文观照和人文互证四个维度探讨许渊冲《琵琶行》英译本的翻译技巧,有助于丰富此领域的研究视角,促进译者对文化典籍英译策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93.
"文眼"就是文章中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在诗歌中,"文眼"就是"诗眼"."诗眼"是诗歌的主旨所在,是诗中最精采的词句.正如清朝的刘熙载在《艺概》里所说的."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相似文献   
994.
995.
“读若”作为《说解字》中的一个重要条例,历来《说》专家们对它的作用说法不一,该肯定了现代学陆宗达与王宁先生关于“读若”主要是明音的观点,并通过分析了《说》中的几个“读若”例后,认为“读若”在帮助我们探求本字本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体现了技法程式高度完备条件下的墨竹画艺术创作特征。中国人学画要从临摹入手,学画的过程既是熟悉作画套路的过程,也是建立记忆表象的过程。记忆表象的笔墨化意味着艺术家创作构思任务减轻和难度的降低,导致了创作意象的瞬间生成,而作画活动的程序化则降低了画家对艺术构思的依赖性。如此,画竹“胸无成竹”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97.
我们是人还是鼠。人和老鼠有什么区别?这在遗传的角度上很难说清楚。  相似文献   
998.
扬雄的文体自觉意识对后人文体意识的进一步自觉乃至系统化意义深远。在内容上,他对辞赋从认识到创作整体上采取了始肯定后否定的态度,即由初期肯定强调辞赋的丽靡特质转向后期于文用兼顾中更加注重文学的功用。他的“文必丽靡”、否定“赋可以讽”的观点都对后人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声训,仅仅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某一词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最初的命名立意之义的一种训诂方式或训诂条例。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于周,秦时代,大盛于两汉,魏晋,唐代以后渐微而趋于消失。声训在《说文》中的运用不乏其例,但远未达到“什九”或“十居七八”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00.
吴敏 《湖北教育》2004,(21):19-19
1.本案例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课堂中最重要的因素——学生的因素和最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展。要预设学生会有哪些需要、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会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会有哪些生活体验、会有哪些语言积累、会对文本的解读产生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结果、理解会出哪些偏差.真正使预设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