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51.
正随着1917年2月美国政府对德绝交,以及对中国政府一起行动的邀请,再次开启了中国加入一战的步伐。时任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对推动中国追随美国产生了重要作用,正是芮恩施的推,动实现了中国对德抗议与断交。但是否参战的争论,激化了中国政府内部的矛盾,对于中国的内争,美国希望能够和解,但并不愿意干涉中国内政。而实际上美国并非反对中国参战,而是希望中国在实现内部和解与统一之后参战。同时虽然芮恩施一再争取美国对华贷款,但美国政府担心刺激日本,不愿直接援助中国,而  相似文献   
52.
《星轺指掌》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外交关系法的著作。该书重点阐述了公使及其职责与权利,对领事与领事裁判权也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与此同时,一批近代西方外交术语得以译定。它们对于近代中国的外交、思想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晚清遣使早期,"洋务"与"外交"尚未剥离,驻外公使大多选自擅办洋务的开明士绅,而擅办洋务者又以来自洋务幕府、海关道台、总理衙门居多。这些投身外交事业的洋务精英可谓以洋务立世,以洋务入仕,亦以洋务出使,借此实现由外行到内行的转化。  相似文献   
54.
李振聲 《中国文化》2007,(2):128-140
郑孝胥的东瀛外交生涯,前后凡三年: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三十二岁,由驻日公使李经方奏调东渡,以同知身份充任随员,因使馆位于日本东京曲町,故有"谁念诗人渐消瘦,曲町馆裹看飞鸿"之句;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调任筑地副领事,居东京永田町日枝山下,有五言诗《永田町日枝山下新居》记其事;后李经方丁忧回籍守制,汪凤藻接任驻曰钦使期间,移任神户兼大阪领事,至光绪 二十年 (甲午,1894)中日构异,随公使下旗归国。  相似文献   
55.
张诗悦 《文教资料》2009,(32):90-92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荷尔拜因的《公使》创作于1533年,除两个人物形象外,画面还描绘了众多的物象。人物和物象之间相互关联.既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科学、宗教和艺术诸方面风气,又传达了荷尔拜因的思想和情感倾向。现实主义创作中象征主义的手法则是后来德国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风格的倾向。  相似文献   
56.
3.1900图谋瓜分中国的列强 列强对中国的觊觎,铺展到了公使团的会议桌上。 1900年5月28日,德国公使克林德的一个比喻,不仅被各国新闻记者连续引用,而且繁殖成了其他公使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57.
马一 《兰台世界》2012,(3):29-30
晚清驻外公使杨儒与张德彝均为辽宁铁岭人氏,分别代表晚清持节外洋的传统人士与新式人才,从此二人的外交轨迹,即可窥知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58.
4月11日,韩国驻华公使、新闻文化处主任魏啓出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相似文献   
59.
提起晚清著名的爱国外交官,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和“待凭口舌巩河山”的曾纪泽,而很少想能到置身圣彼得堡、力拒沙俄侵占东三省野心的驻俄公使杨儒。“归咎一身事尚小,贻扰君国罪莫大”,这是杨儒当时同俄国人周旋时的信念。1902年2月19日,抱着病躯同俄国人周旋得身疲力竭的他,最终客死在严寒当中的俄都圣彼得堡。  相似文献   
60.
郭嵩焘作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在出使期间对西方社会作了全方位的考察,并以此为参照,联系中国实际,对“华夷之辩”、本末之序、人心风俗等和学习西方有关的传统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对中国的求强求富有着独特的、超越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