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8篇
  免费   2篇
教育   705篇
科学研究   28篇
各国文化   23篇
体育   52篇
综合类   36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18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人类历史上Folklore(即"民间的知识")一词的出现,要比Culture(文化)一词的提出早20年。对于受关东俗文化滋养成长起来的二人转,近半个世纪以来,多位学者不乏从音乐、文学、史学、美学、考古学、艺术学等多个领域、多种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出版的专著已达42本之多。  相似文献   
32.
肖伊绯 《寻根》2013,(2):65-73
在中国俗文化话语中,"母夜叉"往往用来形容凶狠彪悍的成年女子。无疑,这个词汇大多数情境下都属贬义,与中国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形成鲜明对比。《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中仅有的三名女性之一——"母夜叉"孙二娘,就以开黑店、劫杀商客、做人肉包子等凶悍行径而为人们所熟知。  相似文献   
33.
民间收藏     
百年春节——第6届海上年俗系列风情展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收藏协会承办。于1月15日~2月20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展览展示“春节”从诞生开始所积淀下来的年俗文化,展品以龙和民俗收藏品为主,展出民间收藏近1000件,  相似文献   
34.
陈超颖 《文化学刊》2011,(2):107-111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离婚又抢了妹妹的相亲对象,还跑到香港和范柳原"厮混"了一个多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白流苏算是一个勇于"破俗"的大家闺秀。其实,在她的种种"破俗"之举的背后,她有着一颗和那个时代的任何一位女性一样渴望"随俗"的心——寻求婚姻作为人生的保障。本文试通过解析白流苏为了随俗而破俗的系列举动和心路动机,来分析中国女性的民俗心理及其深层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35.
从辽朝社会一直存在的钱币供应危机,元宵节燃灯供养佛塔、舍利,佛诞节、盂兰盆节的习俗,以及寺院成为社会文化中心,佛学成为契丹王朝的精神支柱这些社会现象来看,辽朝确实是一个宗教盛行、整个社会虔诚信佛的朝代。  相似文献   
36.
思想政治课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一门学科,学生初学时觉得很吃力、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再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深入浅出地将深奥、抽象的知识通俗化、浅显化,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将知识学透,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37.
唐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题材范围逐渐扩大,最终到一切均可入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权德舆的"善用常而为雅"是非常重要却又常常被诗歌史忽略的一环。本文从权德舆诗歌题材的"常"和风格的"雅"入手,分析唐诗由盛至中的发展轨迹,并对"化俗为雅"进行了具体剖析,认为雅俗共赏在中唐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大雅大俗非大家是无法做到的。  相似文献   
38.
《骆驼祥子》作为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其成功不仅在于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还在于作品的语言。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先生使用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是老舍先生在深入生活,深入人物内心基础上的匠心独用,体现了老舍语言的一大特点---实而不华,华而不虚,这些比喻具有鲜明的特色---乡土情结,俗而不俗。  相似文献   
39.
伤风败俗     
《中国高校招生》2009,(9):40-40
败坏社会风气。常用来对道德败坏的行为进行谴责。伤:损伤。败:败坏。  相似文献   
40.
电视是国内第一媒体,尤其对我国广大的农民来讲,日常精神生活的主要享受来自电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视所承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功能极其重要,她无形之中已成为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