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6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87篇
教育   15448篇
科学研究   2621篇
各国文化   52篇
体育   768篇
综合类   1003篇
文化理论   114篇
信息传播   1488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70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318篇
  2020年   328篇
  2019年   309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265篇
  2016年   469篇
  2015年   746篇
  2014年   1538篇
  2013年   1521篇
  2012年   1435篇
  2011年   1481篇
  2010年   1270篇
  2009年   1161篇
  2008年   3360篇
  2007年   2291篇
  2006年   801篇
  2005年   1060篇
  2004年   721篇
  2003年   295篇
  2002年   312篇
  2001年   317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新上海档案》2005,(10):32
姚志强在《山西档案》2005年第3期上撰文说复合档案馆不是从传统档案馆到数字档案馆的临时性过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是档案馆存在的基本形态。应以复合档案馆作为我国档案馆发展的定位,并积极探索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复合档案馆发展道路和策略。作者认为,将复合档案馆作为一种未来档案馆发展模式而加以定性和定位,会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纯数字档案馆,主要是跨馆、跨系统、跨地区专门提供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档案馆;二是纯传统档案馆,主要是存在于一些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三是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相结合的复合档案馆,这是复合档案馆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这类档案馆既有数字化程度高的,也有数字化程度低的,是复合档案馆的主体。  相似文献   
82.
编辑的基本认知与存在感的识别是出版理论界与实务界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在编辑科学和编辑主体发展过程中,研究视城不断丰富与升华,既要研究编辑理论与实务新问题,又要回应时代发展变化新特征赋予编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编辑主体获得感的根本性问题.编辑者,作为编辑事业的特征组成,对编辑科学发展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3.
媒体融合是趋势,在融合过程中,"融合"不是指电视媒体单一地提供给网络媒体内容,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有方法、有限度、有趋向的彼此借力,融合的目的是为了使彼此更强,而不是此消彼长.不同媒介的媒体共存,彼此共赢,有竞争有对手,才是保证事物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84.
85.
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对江苏省六所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及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全面分析了研究生招生管理、日常管理、社团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导师管理、学位管理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6.
本文从布洛卡点的定义出发,提出布洛卡点存在性方面的思考并加以解决,得到在任意三角形内寻找布洛卡点的方法,并对布洛卡点的性质进行思考,结合定义,挖掘新的命题.  相似文献   
87.
近年来,随着5G网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浪潮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广泛应用,身体在场在融合新闻实践中的意义愈发明显。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人类认知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从这一视角出发,可发现当下新闻报道借助移动直播、短视频、AI、H5、VR等一系列前沿技术,给用户带来了身体的连接、交互和共情等一系列具身化体验,并在新闻真实观层面引发了从离身在场的客观事实向具身在场的直接体验的转变。研究的现实启示是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策划中要注意以用户身体为出发点,注重新闻报道过程中用户的身体体验,并以用户身体反应来检验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8.
89.
90.
闫晓蓉 《现代传播》2022,(11):37-45
技术图像是经文化科学生发的技术存在物。在技术意向性原理上,技术图像的穿透性不仅包含具身关系的感知体验,也包括了现象学常量与诠释学意义上的符号同构,这种同构体现出它自身在诠释学维度上的无限韧性;此外,手势作为一种界面,在技术图像生成的路径之中起了透视主义的多方诠释功效,并预言着媒介的发展趋势;后历史时代的技术图像作为象征符号的复合体,将图像置于不死的轮回,同时借由东方美学的启迪进入一种软现实媒介美学维度。技术图像的物种生成和演化需要启发网络协作的集体想象力,以此创造出内生性的未来,此外,在视觉机器高度扩张的今日,图像的“看透”“诠释”等话题需要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