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1913篇
科学研究   126篇
各国文化   23篇
体育   71篇
综合类   95篇
文化理论   22篇
信息传播   1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感情,或谈论艺术见地,或咏叹画面意境。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诗歌借助书法,与绘画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映生辉,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成为中国画的艺术特色。题画诗源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学术界持北宋者居多,也有学者认为北宋以前的许多赞美绘画或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歌,虽不题在画上,但从广义上讲,也算是题画诗。杜甫就曾有许多咏画诗,被后人认为是题  相似文献   
22.
“折桂”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典故,拥有众多与科举功名义有关的同源典面。其中许多典面结构凝固,具有复现性,属于词、固定短语或准词。“折桂”典面的多样化是社会历史因素、文学传统因素、主体心理因素及文本构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后,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使用者追求异质感和典雅性的交际心理使“折桂”典故的基本语形“折桂”一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找到了新的语义、语用空间。复出后的“折桂”一词语义已由表示科举及第转向多表示竞赛获第一名。目前,“折桂”一词的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3.
范晓红 《语文知识》2014,(10):27-29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标点符号也是这个例子里可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言语为主体的文本中,标点符号是区别言语形式、构成言语现象、体现言语意蕴的重要材料。它可以分章断句,也可以表情达意,特别精彩处,无声胜有声,意义鲜明,耐人寻味。引导学生关注、理解、运用标点符号,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4.
初中地理教学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深入,由原来的中考科目变成后来的会考科目,现在连会考也不用了,以致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与重视程度都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每个地理教师只有向课堂要效率,向45分钟要成  相似文献   
25.
曾荣 《文教资料》2011,(1):41-43
本文认为手机休闲娱乐类短信的反复、押韵、排比等修辞手法是数量象似性原则的具体运用.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休闲娱乐短信的修辞特征.以从象似性研究短信创作和理解的理据。亦拓宽象似性研究的层面。  相似文献   
26.
27.
迄今为止,象的理论已较为完善,但前辈学者较少对象内部结构进行剖析,本文在“易象”说的基础上,提出象素论作为对象理论的一种补充完善。象素作为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象的实体构成,又是象的意义构成,是构成象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象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层次地构成象。如果把象素论应用于诗歌分析中,可解剖诗中象结构,因象素的选择不同,排列配置不同,必将导致象结构不同,作者传达的意义迥异。  相似文献   
28.
文章试揭示陶渊明田园诗“言”“象”“意”精巧的境界结构关系,着重分析了其《饮酒》组诗中很具有代表性的《饮酒》(其五)一诗,以示作者在其诗中往往通过巧妙地运用简练朴素的语言与看似不经意的几个意象组合,准确的传达了作者所认同的人生哲理、丰富而深广的自然意趣。在诗中,显现出主客体相互关照、浑然合一的化境。  相似文献   
29.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被誉为一部“破天荒”的“创格”作品。它在语言层面表现为一种“象喻”的特征,大量运用“转喻”和“隐喻”,既表现了艺术思维的具象性,也表现出作者对理趣与观念的钟情。同时,废名的比喻还兼有一种叙事功能。论文正是力图从语言的层面具体揭示《桥》的诗性特征的生成,并试图提供一种解读文本的微观诗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30.
2016年是《中华大典》的收官之年.历经二十余年的辛勤编纂,《中华大典·法律典》已全部出版,献于世人.《法律典》作为《中华大典》二十四典之一,工程宏大,任务艰巨,编纂过程复杂且繁重、费时且艰辛,是一个重大的、系统的史料整理过程.梳理《法律典》编辑出版的进程,总结《法律典》编纂工作经验,对于推动《中华大典》这一伟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完成,指导今后类似大型类书的编纂出版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