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857篇
科学研究   4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贾宝玉是在封建主义母体里萌动着的的胎儿,一个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时的传统人物,但又带有新型资产阶级开始萌芽时期的民主主义思想,是一个特殊交叉时代的新时代形象。贾宝玉的新时代形象叛逆于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与封建传统格格不入,因此新时代思想与传统观念的背离,新时代形象与传统血液的矛盾,造就了贾宝玉这一悲剧性人物。  相似文献   
152.
《庄子》形容词兼语句共有36句,分为五种句型,其最基本的句型结构模式是:S+PV1+OS+PA2。其余的各种句型可以看作是它的变体。此外,兼语句有时还和连谓结构组成多重复杂的谓语句,其结构模式有两种:S+PV1+(OS)+PA1+“而”+(Adv+)PA2/PV2PV(+O);S+PA1+O+PV2+(OS)+Adv+PV2+O。  相似文献   
153.
<正>"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由衷感叹。观景如此,语文教学亦如此。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领学生步入姹紫嫣红的"语文园林",让他们去感  相似文献   
154.
<正>语文的两大能力最重要,一是理解语言的能力,二是用语言表达的能力。落实在考卷上就是"阅读"与"作文"。由于教材的编排体例基本上都是读  相似文献   
155.
<正>马卡连柯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我一千万次地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花儿一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一堂成功  相似文献   
156.
敦煌古代农民身份的工匠一般被称为"博士"(把式),他们在务农的同时,也受雇于人从事一些手工业劳动,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农民的"兼业"。这一现象一般认为在中国宋代才出现,但敦煌唐代文献中就有相关记载,说明敦煌唐代就出现农民工匠兼业。这与敦煌的地理位置、生存条件及政府的管理不是太严格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7.
双宾兼语句是指双宾语句中带兼语的句子,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句式。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对双宾兼语句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更全面了解这种句式的特点,从而加深对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8.
潘丽红  刘易 《文教资料》2010,(28):158-159
随着江苏省2008年高考改革实行文理统一划线后,部分理工科专业文理兼招引发的问题在一些省内地方工科院校中逐渐暴露出来。鉴于此,本文作者以江苏省某高校二级学院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对理工科专业招收文科生后引发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同时,在反思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9.
先秦儒家以“礼、色兼美”与“礼、色之争”的思想主题分别释读《周南·关雎》与《汉广》篇,证实了先秦儒家对情欲等问题极为关注并进行了独特的思考和处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欲望的美感与雅化、情欲的窒限与困境等。这些思考也凸显了极为重要的文化意涵和现实意义。另外从“礼、色”关系的角度也可以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儒家诗学理论做多层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0.
兼语句是汉语所特有的语法现象之一,与英语中的例外格标记ECM现象有着相通之处.本文通过考察兼语句的句法特征,并参照前人的研究标准,旨在对现代汉语兼语句与英语中ECM现象进行对比研究,以此对汉语语法及兼语句这一特殊句式更进一步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