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9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63篇
教育   67045篇
科学研究   2967篇
各国文化   168篇
体育   827篇
综合类   1721篇
文化理论   211篇
信息传播   9269篇
  2024年   203篇
  2023年   753篇
  2022年   1044篇
  2021年   1142篇
  2020年   1205篇
  2019年   1370篇
  2018年   783篇
  2017年   1307篇
  2016年   2036篇
  2015年   3030篇
  2014年   6927篇
  2013年   5414篇
  2012年   6025篇
  2011年   6910篇
  2010年   5922篇
  2009年   5326篇
  2008年   6834篇
  2007年   4786篇
  2006年   3790篇
  2005年   3599篇
  2004年   3538篇
  2003年   3091篇
  2002年   2308篇
  2001年   1824篇
  2000年   1893篇
  1999年   311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一种学现象的存在或离场.总有其内在的原因。对于上个世纪末先锋学最终沉落的原因,可归结为其黑暗、残酷的生活内容.意义的缺失.作冷漠的写作态度。这种学现象的发生留给坛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2.
把握文章的主旨,具体地说,就是在通读文章后,对文中的人、事、物、景、情、理作出大致的判断,也就是要明白。  相似文献   
53.
分析目前体育科研中浮躁现象的各种形态以及它的成因,提出抑制和克服其浮躁现象的对策,呼唤体育科 研回归于理性与真实。  相似文献   
54.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 ,有两种情况很常见 :一是看到别人在大报小报上发稿子 ,或有作品获奖 ,总觉得这稿子除了标题或立意好些外 ,其他并无什么。一是当自己辛辛苦苦采访了好一阵 ,面对抱回的一大堆新闻素材 ,冥思苦想 ,却无从下手 ,即使勉为其难 ,稿子出来了也羞于见人。应该说 ,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很正常的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作为初学者 ,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寻找“新闻眼” ,认识不清 ,重视不够 ,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恐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眼”为何物?按《辞海》的解释 :关节也。引伸为文章的精要处。如 :字眼 ;…  相似文献   
55.
记叙文的语言要有穿透力,要有视觉效果。即语言要形象生动,避免使用抽象的字眼,尽量选用图画般鲜明的字句。例如,“她眼睛很美”,就很抽像。而说“她的眼睛碧蓝,闪动着明亮的眸子,甜甜的望着我”,就形象了。 这是因为,人们获得信息,90%是通过视觉,而10%是通过听觉。所以,我们使用形象的句子对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我们在写作中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其主要方法是: 在描写景物时,不但要写出所见──形与色,还要写出所感──声与质,气与味;不但要写静态,还要写动态;不但要写主体,还要注意陪衬。…  相似文献   
56.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57.
58.
59.
“巴尔扎克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红楼梦》挽歌情调的魅力及其成因。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及其不寻常的家世使曹雪芹在对生活进行艺术描写时,发生了历史与道德评价的错位以及情与理的悖离,这是《红楼梦》挽歌情调形成的深层原因。这种挽歌情调所造就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艺术效果,其魅力是独特而绵长的。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