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21篇
科学研究   28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01.
凯里学院地处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针对凯里学院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状况的调查,分析其体育健身意识淡薄的原因.根据民族地区大学体育教育的特殊性,针对性提出培养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2.
鹦鹉螺     
《科学与生活》2009,(3):122-123
4.5亿年以来,鹦鹉螺只在夜晚浮上海面觅食,日出之前潜至600米深的海底蛰伏。除了漂浮的空壳,人类极少见到活体鹦鹉螺,也不知道确切的数量。它们潜水艇一样的身体构造,和低调得有些阴暗的深海气质给了凡尔纳关于尼莫船长、"鹦鹉螺号"和《海底两万里》的所有灵感。  相似文献   
10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2):223-223
由中国、英国和爱尔兰三国科学家(张福成,Stuart L Keams,Patrick J Orr,Michael J Benton,周忠和,DianeJohnson,徐星,汪筱林)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刊登在最近出版的Nature上。报道了他们在中国热河生物群的鸟类和带毛的恐龙中发现的两种黑色素体。  相似文献   
104.
杨宇 《神州学人》2012,(6):18-22
世界知名古鸟类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院士的办公室里,书桌上、地板上,堆着一摞摞的书籍和杂志,还有一块块的化石。拉开墙边立柜的抽屉,里面存放的还是化石。说起他所珍爱的化石,周忠和目光灼灼:"化石是我们古生物研究者最基本的研究材料,也是古代生物演化的最直接的证据。我们就像侦探一样,通过各种蛛丝马迹,用有限的信息尽量还原更多当时的现实,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相似文献   
105.
凯里学院于2006年升本之后,如今开始步入了正规化发展的轨道。又好又快建设凯里学院,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避免高校衙门化的倾向;二是要用好“三支队伍”;三是要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6.
中国科技网北京4月5日电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领导的小组在辽宁省西部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暴龙类恐龙,这种被命名为华丽羽王龙的食肉恐龙是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大的带羽毛恐龙。其化石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这一发现为带羽毛恐龙家族再添一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一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07.
在过去10多年中,我国辽西地区发现了大量保存有精美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使科学家们相信羽毛并不是鸟类所特有的结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暴龙类恐龙,命名为华丽羽王龙,其化石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这是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大的带羽毛恐龙。  相似文献   
108.
凯里学院集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告一段落,这一段落所做的工作值得总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宣传,结合实际,查找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注重实效,并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109.
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地方院校科研定位应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地方特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出发,从学科交叉、渗透出发,从优势科研方向出发。凯里学院为新升本科的地方院校,要在短期内由专科教育成功过渡到本科教育,实现内涵上的升格与转轨,持续提高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是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充分提高广大教师对高校科学研究特点和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索科研工作的科学定位,努力开展科研管理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10.
在我国藏北渐新世地层中发现了攀鲈和鲃类新属种,其现生近缘类型都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这不仅在鱼类的系统发育和动物地理上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表明青藏高原腹地在距今26 Ma前仍然为温暖湿润的低地,伴生的棕榈、菖蒲等植物化石也指示同样的环境,说明当时由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至少可以深入到藏北地区。自那时起,高原内部的地理特征与自然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持续隆升,至上新世达到现代高度,形成冰冻圈环境。在札达盆地的上新世沉积中发现了披毛犀、雪豹、北极狐和盘羊的祖先类型,显示适应严寒环境的第四纪冰期动物群起源于青藏高原,由此提出和进一步完善了寒冷适应性动物起源与扩散的"走出西藏"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