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8篇
教育   3859篇
科学研究   961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514篇
综合类   167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30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623篇
  2013年   398篇
  2012年   465篇
  2011年   508篇
  2010年   437篇
  2009年   360篇
  2008年   552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196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以粉煤灰与硅粉替代水泥的总替代量、龄期和水胶比为变化参数,完成了不同龄期不同双掺掺量和不同水胶比下陶粒混凝土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了双掺掺量、水胶比和龄期对陶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同一龄期下,水胶比为0.30时强度最大,随着龄期的增长,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也随之增加;不同龄期下,水胶比为0.28和0.30且粉煤灰与硅粉掺量比为3∶4时抗压强度最大;对陶粒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拟合,拟合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2.
人们研究中国文化往往对那些常识性的、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视而不见,甚至不少被视为糟粕而加以否定。比如“比类取象”和“同气相求”,这是我们老祖先非常重要的两种思维方法,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前者重在观察自然之“象”,获取其要义,感悟“象”背后的道理,然后运用这一道理去解读共通的现象,并在实践中推而广之;后者强调识一物时,依据其特性,联想其相似物类,以及相关性,把该物放在系统之中来推演,借此找到万物归类、万物互联的逻辑。这些正是古人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所依据的逻辑体系和思维模型,同时也存在于老百姓日常思维活动中。  相似文献   
33.
下面这道题是高中有机物计算题中常见的题型:C2H6与C3H8的混合物充分燃烧后的产物依次通过浓H2SO4和Na2O2,浓H2SO4增重2.04g,固体Na2O2增重2.24g,则混合物中C2H5与C3H8的体积比为——.  相似文献   
34.
<正>数学中的许多问题最终可归结为一个多元问题,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对此,解决问题的总体策略是,利用题设条件和某些已知的恒等式(代数恒等式或三角恒等式),通过适当的变形,逐步减少未知元的个数,从而变成更简单的问题,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方法通常叫做消元法.一般用代入消元  相似文献   
35.
情是人世间最丰富、最细腻的一种心理体验,而痴情则是多情到了痴心程度的一种情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关于痴情的描写。文学作品正是通过对人们痴情的状写和阐发,形成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36.
椭圆是一种重要的圆锥曲线,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巧妙的方法不仅拓宽了解题思路,而且使得计算更加简捷,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37.
从步入学校的那一天起,我的烦恼就随之而来。不知是营养过剩还是先天因素,我的体重比同龄人高出很多,这给我带来了无穷的烦恼。每天上学我都得比其他同学早走,因为我  相似文献   
38.
当一个虚拟的用字母表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出现在题目中时,我们要紧紧抓住质量守恒和质量比恒定这两个原则来分析,采用合理的方法去解决.下面以近几年中考题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39.
罗建宇 《湖南教育》2006,(12):17-17
问题:⊙O1、⊙O2内切于P,⊙O1的弦AB切⊙O2于C,设⊙O1、⊙O2的半径分别为R、r,求证:AC^2/AP^2=R-r/R。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不少学者都从欧美国家的现实经验角度谈论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却很少从中国古代传统中探索文化资源。为此,笔者想对这个议题做一点文献梳理,以期从中得出一些新的启示。智库,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当下的智库从业者在古代通常被称为"智囊",亦称为"谋士""智士""策士""计臣""门客""幕僚""幕友""师爷""权变之士"等,特指富有谋略、专门出谋划策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