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空山鸟语》是刘天华创作的十首二胡曲中,唯一与大自然现象直接发生联系的一首。也是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尤为出色的一首。此曲大约在1918年前后初稿,1928年定稿发表,前后一共用了十年时间,说明作者对此曲确实是花了很大功夫的。据后人回忆,刘天华创作此曲的灵感,是来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两句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们知道,唐代在画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出现一种以诗咏画,以诗意发挥画意,进而以诗境开拓画境的形式,这就是山水画的形式。虽然山水画起源于魏晋时期,但真正取得较大发展的是在唐代。像大诗人杜甫就作有题画诗18首,而王维也  相似文献   
32.
一、传统文献辨伪发展史文献辨伪始于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正式开始于刘向、刘歆父子,认定《汉书.艺文志》有十九种为伪书或疑似伪书。刘氏父子的辨伪方法可总结为四条:①从文辞方面辨伪。如《伊尹说》二十七篇,《汉书.艺文志》说:"其语浅  相似文献   
33.
汪浩  赵子夫 《图书馆学刊》2013,(11):112-114
《七略》《七志》《七录》作为我国目录学的鼻祖,不仅对当时的文献学发展影响颇深,也对后世目录学发展影响深远.从《七略》《七志》《七录》出现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了3部书各自的特点及对目录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世唾骂。《百年袁家袁世凯及杨氏夫人后裔百年家族史》(王碧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则重点讲述了"家庭中的袁世凯"和"袁世凯的家庭"。该书全面展示了袁世凯及其杨氏夫人后裔的百年家族史,1 79幅珍贵的影像图片,构筑了一道百年袁家人物群像的专题长廊。复辟帝制失败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怀仁堂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众人按文东武西的排列,向他行三鞠躬礼。袁世凯用河南口音发表如下演说:"大位在身,永无息肩之日。故皇帝实为忧勤惕厉之地位,决不可以安富尊荣视之。且历代皇帝子孙  相似文献   
35.
有清一代,中国家族法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遂使中国传统家族教化、帝王圣谕与国家法例三者相互补充,互为融合,并逐步深入人心,中国家族法体系中的"国家法"亦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36.
倡导良好家风不仅有利于家庭和家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太湖县志(同治版)》记载了十多位刘氏先祖孝友、义行和崇文尚教等事迹,文章结合刘氏家志的相关材料分析,探析了太湖县刘氏的家风表现及其传承方法与途径,认为加强示范引导和家训倡导及家谱为先贤立传,有利于促进良好家风的传承。  相似文献   
37.
《翰墨清芬》是刘鹗、刘大绅、刘蕙孙祖孙三先生的“手迹辑存”,包括文章、诗词、书信、日记和条屏、对联、画作、扇面、印谱等。由于刘鹗在中国近代文化界的影响,《翰墨清芬》成为当今难得一见的资料:了解他们治学、行事、为文和交游的一般情况,得到书法、篆刻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38.
破例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不会对谁破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还是外国。秦始皇想让历史为自己破例,自己做始皇帝,自己的子孙也能够"万世而为君",但是他不该施行严刑酷法,与天下为敌,"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于是,生  相似文献   
39.
家法族规是清季民初家族法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提倡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观念,首孝剃、睦宗族、远争讼、谨丧祭等,对此阶段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个体家族成员的品格塑造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刘氏家族的家法族规,为中国古代家族规训之显著代表。  相似文献   
40.
《与妹刘氏书》作者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妹刘氏书》作为中国古代妇女见诸载籍的一篇较早的文学批评专论,在妇女的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关于它的作者,意见却颇多岐出。根据该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考定,其作者应为晋都水使者徐藻妻陈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