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966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347篇
教育   87594篇
科学研究   8304篇
各国文化   190篇
体育   7233篇
综合类   6197篇
文化理论   586篇
信息传播   5365篇
  2024年   287篇
  2023年   1314篇
  2022年   1398篇
  2021年   1374篇
  2020年   1374篇
  2019年   1845篇
  2018年   1051篇
  2017年   2253篇
  2016年   2627篇
  2015年   4351篇
  2014年   8827篇
  2013年   8490篇
  2012年   9904篇
  2011年   10370篇
  2010年   9462篇
  2009年   9726篇
  2008年   9328篇
  2007年   7723篇
  2006年   5766篇
  2005年   4533篇
  2004年   3548篇
  2003年   2513篇
  2002年   2076篇
  2001年   1580篇
  2000年   1612篇
  1999年   584篇
  1998年   418篇
  1997年   319篇
  1996年   226篇
  1995年   172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全员观指导"和"全程观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传统的就业指导主要侧重于为临近毕业的学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这种就业指导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应当树立全员观和全程观,把为毕业生进行“包装”的做法改成为学生进行“设计”,全面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12.
《学子》2004,(3):52-52
1、过于长久地打牌。对于促进学业、增进同学间的友谊、用来致富,作用都不大。打牌可以,天天打并且一打就半宿甚至成宿地打,最浪费生命了。  相似文献   
113.
目标定向是描述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采用何种动机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将个体的目标定向分为两种,即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目标定向的不同主要依赖于个体对能力来源的认识不同,任务定向的个体主要认为运动能力是后天的,而自我定向的个体主要认为运动能力是先天的.不同目标定向的个体在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认识上有很大不同.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体育活动目的认识上的差异,以及目标定向与体育活动目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4.
大学生运动休闲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运动休闲概念的释义入手,以文献资料为基础,从社会学与文化学的角度,就大学生运动休闲文化的形成、内容、形式及其延伸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15.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内蒙地区体育院、系311名在读学生的运动损伤成因进行调查与分析,并针对成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对策,培养学生保护与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积极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16.
《乒乓世界》2004,(5):28-31
男双第一阶段AA组 王皓/孔令辉胜在三个方面:第一,接发球的手段比马林/陈玘全面,有摆、有挑。第二,有正手有反手,原先都认为掉过身接发球基本意味着摆短或者搓接,王皓/孔令辉却在正手挑打的既有基础上,如今反手挑用得也挺熟练了,这样接发球的隐蔽性、出手速度都会优于马林/陈玘。单就技术而言,马林的挑打准确性不是太高,加上他打球并不属于胆子很  相似文献   
117.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从分析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出发,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体育运动是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体育运动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意志品质。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18.
本文结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阐述疏导教育中可采用的十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9.
120.
由中学入大学之初的学生,确实存在一个“不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作者指出了“不适应”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剖析了“不适应”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变“不适应”的对策,对大学生的“初塑”和成才教育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