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2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6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是至今仍被大学中文系选用的经典教材;而游国恩诸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北京第1 版)也是建国以后公认的一部反映了时代特色与当时学术成果的文学史教材,所以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出版前,亦作为大学中文系的教材被普  相似文献   
42.
43.
刘基的乐府诗《懊Nao歌》的主题既倾诉母亲的苦恼,也表达了诗人自身的苦恼和忏悔,由此可推算出其写作的时间当在1361年其母病卒至1362年回乡葬母这一段时间里。该诗首句异还是以“白恶”为好。  相似文献   
44.
本文从“初唐四杰”对诗歌创作题材的开拓、对雄壮刚健的宏大气势的美学追求、恢复对文学抒情功能的重视以及对文质并重原则的贯彻等四个方面,分析论证了他们诗歌创作的革新实绩。  相似文献   
45.
《孔雀东南飞》最早收录在南朝末年徐陵编定的《玉台新咏》中,前有小序记该诗本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后人皆信以为真。本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首先质疑,认为《孔》或为“六朝之作”,后有陆侃如、张为骐、盛瑞裕等人附和。而黄晦闻、萧涤非、余冠英、王运熙等人坚持《孔》为汉诗,这一观点至今日似成定论。胡适不选成“六朝论”,也否认“汉诗论”,认为《孔》产生于魏晋。笔者据诸家学者提供之证据,认为《孔》诗应产生于公元220年至320年间。  相似文献   
46.
《东门行》是汉代乐府诗中的名篇之一.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建国以来有三种说法,即铤而走险说、自相矛盾说、抒发悲愤说.本文以翔实的材料,对以上三说一一驳斥,并在此基础上,对全诗进行了全面分析,从而论证了这首诗的主题.  相似文献   
47.
中国近世的通常观念中对于乐府体的认识很模糊,特别是唐代乐府诗有怎样的样式特征是一个难题。以日本松浦友久教授的乐府研究为中心,可以从叙事学的角度重新考察唐代乐府诗的三种艺术表现功能。分别为:对乐曲的联想;观察视点的第三人称化,场面的客体化;表现意图的未完结化。其中“观察视点的第三人称化”以西洋叙事学中“叙事视角”以及“人称”等角度为出发点,提出唐代乐府诗中存在的“客体化”以及“第三人称化”的特征。此观点不仅对唐代乐府诗的理解具有参考价值,对唐诗英译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8.
《考试周刊》2017,(76):130-131
唐太宗在位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主要以政府引导为主,民间交流次之。其中包括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儒释道文化大规模传入日本,推动了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相似文献   
49.
宋之问是初唐统治集团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在格律诗、短歌及骈文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确立了他在唐初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还从籍贯、死所及作品争议方面进行了考订,澄清了疑说.  相似文献   
50.
唐乐府总体上有较明显的格律化倾向,但少量诗作又表现出"以文为诗"的特点,与近体诗声律要求相差很大,多使用散文语法和散文笔法,从而增加了唐乐府风格的多样性和声律的复杂性。唐乐府"相和歌辞"、"新乐府辞"中"以文为诗"之作的出现既是相关诗作不入乐的结果,又是李白、元稹、白居易、僧贯休、僧齐己等作家个人风格的体现,还受到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体诗声律对诗歌内容的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