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教育   63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数量大幅度增长,但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幅度并不明显,教育的思想观念、体制、内容、形式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培养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方面成效不大。以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为例,从诺贝尔奖设立至今,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籍公民没有一人获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振宁、  相似文献   
32.
王瑶 《文教资料》2009,(33):21-23
本文通过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回顾,指出了传统翻译理论忽视译者的主体性的问题,并着重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同时认为译者主体性是制约中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33.
目前我国行政立法的法律不太完备,其中有关行政立法的程序方面的法律条文的制订尤其欠缺,发挥行政立法的程序价值显得非常迫切,如通过参与性价值可以提高行政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通过选择性价值体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限制行政机关恣意;通过制约性价值达到对行政机关的最终监督。实现行政立法的程序价值的途径在于,积极地实现参与性价值,灵活地实现选择性价值和强制地实现制约性价值。  相似文献   
34.
文学本文是存有各种空白的“图表式结构”,它对于欣赏主体重建审美客体的再创造活动,具有诱导激发和制约规范的双重作用;主体的欣赏活动既有主观能动性,又有客观受动性,所谓“再创造”只能是模拟再现与创造表现的有机统一;而欣赏主体创造性发挥之程度则与本文空白状况和主体自身条件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35.
采用调查访问资料研究法,对第35、36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单项前8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动作难度和完成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项比赛呈现出“垄断性”态势,6个项目金牌的争夺主要在个别运动员之间展开:奖牌的分布呈现出稳定的“多极化”态势,中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成为保持格局稳定性的主导国家: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受制约性”,成套动作要求在保持10分起和落地稳定的情况下,更加突出动作的难度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36.
网络时代中小学教学模式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月芳 《教育探索》2001,(11):43-44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中小学教学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在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制约性的基础上,构建了网络时代的全新的中小学教学模式,即全方位的、适时的、多边互动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7.
职业教育是一种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形式,它比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更大的地方制约性和自主性。因此,要想使其高效、稳定地发展,应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走一条适应区域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8.
<正>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又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  相似文献   
3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有其社会共性与高校个性相结合的特征。创新的社会制约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总体要求,而社会意识形态的运作,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形势的需求。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表现为社会整体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创新的周期性。可以将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划分成几个时间段,每个阶段的创新有不同的内容与特征表现。创新的多样性和创新的延展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丰富多彩的,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创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表现。  相似文献   
40.
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制约性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基础、主体成长取向和课程实施条件等方面,全面讨论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制约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主张建立“差异平衡”的课程评价理念,组织各方面学术力量共同研制与开发课程,保证其满足基础教育实践、教育科学发展及教师向高层次发展的全面需要。建立高等师范院校采取全校统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策略来建设并实施课程,以充分发挥其实施可能性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