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0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0篇
教育   7239篇
科学研究   272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35篇
综合类   240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12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548篇
  2013年   560篇
  2012年   553篇
  2011年   747篇
  2010年   665篇
  2009年   575篇
  2008年   838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300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86篇
  2000年   262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从句法-语义两方面,对“把”字句进行由表及里分析:揭示“把”字句隐藏在语法形式内部的隐性语法关系,探讨其更为本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2.
1.help help用作动词时,意为“帮助,援助”,常用于“help sb.(to)do sth.”或“help sb.with sth.”结构中。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3.
《考试周刊》2016,(70):90-91
动词名词化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把握这种现象一直是学者们关心的问题。分析动词名词化现象的原因、分类及表现形式,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进行理解和把握源语言,从而在翻译时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74.
通过研究二重极限与累次极限、一致收敛与累次极限的关系,证明了二重极限存在与一致收敛在一定条件下的等价性,利用等价性。得到了一个与《高等几何》类似的对偶原理,并且利用对偶原理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讨论了极限函数的一些分析性质。  相似文献   
175.
"V+给"中"给"的词性及相关句法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V 给”(动词 给 )中“给”的词性 ,有的语法书认为是介词 ,有的认为是动词 ,还有的认为“给”虽是介词 ,但“V 给”结合紧密 ,可看成一个整体 ,作用与一个动词相当 (有的甚至说“V 给”是一个词 )。由于上述分歧 ,各种语法书对“V 给 N1 N2 ”(“V 给”后带上两个名词性成分 )的分析也就不同 ,有的认为是双宾结构 ,有的认为不是。文章认为 ,“V 给”中的“给”是动词 ,“V 给 N1 N2 ”是双宾结构。  相似文献   
176.
缪庭 《新高考》2005,(5):34-34
情态动词表示说话者的观点、态度、口吻。几乎每个情态动词都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在特定的句型中,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能用特定的情态动词。因此,情态动词成为高考必考的语法项目。近几年的高考又将情态动词与虚拟语气结合起来考查,使题目更趋灵活、实用。下面15道题根据考试中常见错误类型设计了迷惑性较强的选项,并兼顾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77.
Why don’t you…?是口语中用来提建议的一种方式。其省略形式是Why not 动词原形。含义为“为什么不……呢?”或“何不……呢?”  相似文献   
178.
陈胜洋 《现代语文》2006,(12):42-42
诗是语言的艺术,中国诗歌在语言锤炼方面独具匠心.古代诗人善于在语言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利用汉字的特点来加强语言的形象性.其中,古诗中出现的一些无动词诗句更是透出其美感,诗句无动词而有动妙,可谓无中见有,静中窥动,这更是一种艺术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9.
本文讨论了重极限与累次极限的关系及重极限与累次极限存在且相等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0.
本对“在L”放在动词前和动词后的情况进行分类归纳研究,并对“在L”从动词后转换至动词前或从动词前转换至动词后得以实现的条件以及原因等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