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139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卢艳彬 《武当》2013,(7):29-31
蹬、踢、摩、探、踩,是八卦掌拧旋走转中脚下的五种劲,是八卦掌功夫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五劲"作用下,走转中以空入定,以定生慧,以慧生意,以意带形,动中生静,静中养气,动中炼气,以气帅形,以神帅气,充分展示出八卦掌以阴阳为体,以刚柔为用之功。  相似文献   
62.
卢艳彬 《武当》2013,(8):30-32
二、蹬、踢、摩、探、踩五劲在先天八卦中获得,于拧旋走转中变化不已。八卦有先后天之分,八卦掌亦有先后天之别。先天八卦掌为拧旋走转,为根为本为体。后天八卦掌为64势法与384之手法,为用。以身体而言,有身体八卦,为先天八卦,"本"也;以四肢而言,有四肢八卦,为后天八卦,"用"也。天地生万物皆有本源,人体亦皆具先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63.
中华传统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一脉衍续了整体性“劲力”观和运动变化的“同一性”。基于对“劲力”的认识和把握,中华传统武术渐渐形成了圆弧运动特色。它与当代科学揭示的自然界蕴含的规律本质,即变化过程中的“同一性”不谋而合。本文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华传统武术的整体性“劲力”观对于武术技术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对于武者个体经验模式建立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阐明中华传统武术对直接自然“力”予以辩证否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64.
于深金 《武魂》2013,(10):11-11
过去练武的,师傅说啥是啥,徒弟不许问为什么。随着社会进步,有必要对武术打法进行相关用力分析,螳螂拳亦然。这样做,能使螳螂拳简单明了,抓住重点。  相似文献   
65.
太极圆功     
魏刚 《精武》2007,(7):54-57
太极圆功外形简单内涵丰富。因为太极圆功的劲力贯穿了拳法始终,故习练者若依照此法长期苦练,即可把太极拳所包含的劲力练上身,然后把这个劲力带到套路中、带到器械中、带到推手中,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太极圆功包含了许多武林前辈的心血,现在我把它整理成文介绍给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以便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6.
鹰手拳又称“岳氏鹰手拳”或“岳式散手”,是一项融合踢、打、摔、拿,招式简单而劲力复杂的擒敌技法。实战技击中主张“手快打手慢”、“出手不见手,拳打人不知”、“出拳似珠炮、回手似钩杆”,劲力穿透敌背,临危不惧,进退有序,稳扎稳打,力争招无虚发,招招制敌。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贴身近战,敌愈近愈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速战速决,战而必胜。  相似文献   
67.
太极螳螂拳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林 《精武》2004,(6):15-15
一、太极螳螂拳名由来 螳螂拳发源于山东莱阳,后在胶东半岛形成四大流派,即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此外尚有一些小的流派如勃手螳螂等。流传于烟台、莱阳之外的螳螂拳流派更多。  相似文献   
68.
郭树璞 《武当》2000,(1):9-14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门派繁多,各种技法缤彩纷呈。尤其是武当剑法,在理论上技术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以道家理论精髓为基础,以道门功法为宗旨,道法自然为战略指导思想。溶内家拳的技法与剑法融为一体。讲求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战术,步法稳健,游刃自如,虚灵避拙运巧,身法轻灵娇捷,进退闪展,起伏转折,劲力活顺,力达剑梢,刚柔相济,更体现出精神和威势,实为剑中之魂,精华绝技。  相似文献   
69.
对陈式太极拳劲力蓄发的能量转换过程建立模型并进行分析,阐述了太极拳劲力蓄发互变的实质。认为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实质上是对身体筋骨、肌肉、韧带弹性的锻炼过程,相当于把一个没有弹性的或者是弹性不大的弹簧通过螺旋拉升、压缩使其具有更大弹性的过程。其重点是要通过练习来增大人体弹性系数和人体关节间隙。  相似文献   
70.
李虎 《精武》2011,(1):86-86
体之左右,一侧为轴势,其余是轴势的半轮之势,如旗杆与旗面,左右互换皆然。农家之碾子、辘轳等比喻较恰当,然本体性能太死硬,又不能万向所转换,故只能取其整体架势为之拳用。轴之半轮,似旗面之鼓荡,是除一侧腿如轴立所通天外,其余的整体都是半轮之旗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