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
北京晨报》报道:随着各个直营店的纷纷关张,开遍大江南北的书店"光合作用"也终于走到末路。这是继第三极、风入松之后,又一家知名的民营书店濒临危局。在这个文化已经成为热门产业的时代,这似乎是一个让人尴尬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评论家白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说:阅读堪忧,折射的是文化的没落。在当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如何改变阅读的现状,将会是一个关键问题,然而,这并不容易。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综合性的,解决它同样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  相似文献   
13.
金真 《师道》2013,(7):44-44
今年9月的秋季新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使用修订后的新教材。为给学生减负,新教材删除了不符合所处学段学生学习的“超标”内容。(见《北京晨报》)要让孩子们享有一个快乐童年。就必须切实给他们减负.同时也是给广大教师减负。而删除教材中超标准的内容,给教材“减负”,从表面上看确实可以直接减轻学生负担。  相似文献   
14.
《教育》2012,(10):16-17
费昕在2012年9月17日《北京晨报》撰文指出:开学前夕,北京市教委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并明确至10月31日,全市所有涉及奥数的培训将暂停。不过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原有的奥数班均已不见,却冒出许多名称不一的数学班,教材也与原先的奥数课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12,(4):16-16
佟彤在2012年3月21日《北京晨报》撰文指出:社会中很多失控的元素在无声中就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个大背景下,你让一个学生坚守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男”“圣女”,显然是不合理的,在教室接吻等此类错误显然应该记在教育者的账上。17岁的孩子在公共场合接吻确实不雅,但是是不是“罪大恶极”到非要开除的地步?是不是如果不是在教室而是在其他公共场合,比如地铁公车上接吻,问题就不存在了呢?显然不是,之所以出此错误,问题不仅在孩子,  相似文献   
16.
魏珉 《青年记者》2003,(10):7-8
北京晨报》作为京城的主流都市报,以领跑京城都市报为目标,开展与《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信报》等都市类报纸的竞争性新闻评估与质量管理,自然十分重要。日常的考评流程1、以报纸定位为基本准则贯彻以总编辑为核心的编委会确定的“主流都市报”的报纸定位。2、领会总编辑评报精神和意图  相似文献   
17.
1998年7月20日,2008年7月20日,北京晨报创刊已经整整十周年了! 十年前北京晨报的创刊,创下了京城报业市场的多项第一。当年,作为北京报业市场上第一张都市早报,晨报定位于“精品主流都市报”,为读者提供主流、权威、快速的新闻资讯和贴身、细致的信息服务,成为了广大北京市民早起必不可少的“信息早餐”。  相似文献   
18.
7月20日,是北京晨报创刊十周年的日子,作为在晨报编辑部整整思考了一年的我,借《新闻与写作》版面,就晨报兴与衰问题谈点想法。 回顾中国报业十年兴衰路,看到北京晨报与许多报纸一样,其兴轰轰烈烈.其衰顺流难阻。这里就产生一个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报纸的兴衰?不少人把纸媒兴与衰的成果与罪责都归于宏观管理体制是否宽松、媒体所有制运营机制是否灵活上,  相似文献   
19.
瞿方业 《甘肃教育》2011,(11):18-19
高三学生放弃国内高考选择“出国班”引发的争议尚未消散,北京部分中学名校已悄然启动高一年级“出国班”.每年学费为8万到10万元左右。分析称,低龄留学正成为一种新趋势,同时也带来“公办教育资源被挤占”等诸多争议。《北京晨报》  相似文献   
20.
小编热评     
《广西教育》2013,(40):30-30
要正视学生"叛逃"学校的现象8月24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显示,我国大陆约有1.8万名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上学"。其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教学进度过慢、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孩子厌倦学校生活、宗教信仰的原因。(8月25日《北京晨报》)【点评】首先要指出,如果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孩子"在家上学"而不到学校接受教育,似有违反相关法律之嫌。但从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