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6篇
  免费   2篇
教育   1250篇
科学研究   63篇
各国文化   46篇
体育   188篇
综合类   64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2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杨俊艳 《收藏》2014,(9):74-81
登封窑是登封市境内古瓷窑址群的总称,目前已发现上自唐代,下至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古代瓷窑址30余处。核心窑场主要包括3个:一是在北宋时期以生产珍珠地划花瓷器闻名的告成镇曲河窑;二是在唐、宋、金、元时期以生产白釉瓷器闻名的宣化镇前庄窑(亦称神前窑);三是在宋、金、元时期以生产钧釉瓷器闻名的白坪乡程窑遗址群。  相似文献   
992.
谭文诚 《收藏界》2014,(9):37-43
清朝末年,长期的战乱把中华民族推向深渊,但也由此引发了睡狮的觉醒,使国人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得到了世界近代工商业的信息。故具有西方工商色彩的紫砂公司、陶厂、店号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股新生的力量与形象宣告文人雅士不再是宜兴紫砂业的主导,而亦堂亦商的紫砂实业家与厂主们才是紫砂市场的主人。  相似文献   
993.
初平元年,董卓挟汉献帝及公卿大臣迁都长安,王允深悉府库所藏档案文书的重要性,匆忙之中仍择其要者带往长安,使长安献帝朝廷保留了管理地方的信息基础。联络路径的畅通是保证政令下达的另一重要因素,虽然迁都与战乱造成道路阻隔,但地方官员和献帝朝廷都有联络的需要,他们以私行、绕道、昼伏夜行等方式打通了路径,维持着长安与地方之间的政治联系。  相似文献   
994.
北宋宫廷所用精美的酒具,许多是汝窑瓷器。根据考古发现当时已经饮用蒸馏酒,这点从汝窑酒具没有大型的也可以看出。汝瓷酒具性能优越,深受皇室青睐。盛酒器用樽,倒酒器用注子即酒壶,温酒器用注碗即温碗,饮酒器用樽、杯等。汝窑酒具造型各异,色彩缤纷,可以说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盛酒器樽作为盛酒备饮的容器,典雅端庄大气,“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2)”中,介绍了六件。  相似文献   
995.
北宋蜀地变乱频发、动荡迭起,统治者将其归因于蜀人易动难安、喜乱易摇,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建构的拟态环境,成为其在蜀地实施特殊化政策和信息管控的基础和依据。针对蜀地各种政治、军事和灾异流言,从中央到地方,每一层级或各司其责、瓦解流言,或联动出击、平息事态,通过召问遣使、以静制变,在信息管控和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方面收到了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996.
在西夏建国前后的四十多年里,先后至少有过六次向北宋购买或北宋主动赐给佛经及经秩、签牌等的现象,为西夏佛教兴盛打下了基础,也促进了西夏文化事业的繁荣。本文试图在现有资料基础上,分析西夏六次赎经及对西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北宋中期陕西边境因军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到历任统治者的重视,接连派出一批"才兼文武"的强干之臣任边境知州。沿边知州在实行军务之时,为使当地民众、部落为宋所用,与之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但当地知州的开边活动亦使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军民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98.
王刚 《兰台世界》2012,(27):74-75
北宋时对官员失仪的范畴、惩罚措施和豁免特例有比较详细的仪制规定。本文通过结合制度层面的梳理和事例的统计,来分析北宋相关仪制的内容和运作特点。这一研究对我们观察宋代日常政治的微观运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99.
1000.
北宋文豪苏轼对教育问题甚为关注。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出教育目标及学习途径方式的见解,主张学校应通过严格的教育以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并就科举考试提出经义与诗赋兼容,以科举为主又兼采察举推荐的方式以及依法取士等调整措施。他的教育思想所蕴涵的因素不仅丰富了宋代教育理论素材,而且对当代教育具有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