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22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70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指出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是研究明清时代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语言特点的重要语料。作者认为明清白话小说词汇方面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程度地使用方言词语;大量地使用口语词汇;大量使用市语、行话、隐语;出现了大量熟语词。文章列举明清小说中的大量词语,对上述观点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2.
本文立足于诗性语言决定诗歌外在体式的理论见解,考察了成长期新诗白话用语的三种类型:口语化白话、国语化白话和杂凑式白话,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证了以文学研究会诗群为首、采用口语化白话的诗人,坚持自由诗体写作;以新月诗派为首、采用国语化白话的诗人,探求格律诗体写作;以象征诗派为首、采用杂凑式白话的诗人,则在自发地作节奏自由诗体写作。  相似文献   
23.
《白话》是徐坤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典型代表。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似乎总是与反讽联系紧密,两者的结合也使文章尖刻而发人深省,并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意味。《白话》中作者通过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总体反讽等反讽类型举重若轻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挣扎和生存困境,这三种反讽类型在徐坤小说《白话》中运用自如,一方面增加了文章可读性,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精英文化的消解。也因此,《白话》奠定了徐坤小说反讽的修辞策略,在其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4.
中国新诗发轫于翻译诗歌已是学界的共识,且不说作为白话新诗第一人的胡适依靠译诗《关不住了》来宣告新诗成立的“新纪元”,单是梁实秋“新诗,实际上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一说,便足以道出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不同寻常的因缘。  相似文献   
25.
传统道德观念与各种离经叛道的情欲描写之间的内在紧张,普遍存在于明代中后期白话小说文本之中。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是长期困扰《金瓶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从晚明僵学思想的交化与时代氛围、作者思考问题的理学视野、男性中心的叙事立场及其对情欲的伦理化编码等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26.
广西北流白话属于粤方言(勾漏片)。在北流白话中,存在用人体或动物身体部位的"头、肚、背、脚"来构成方位词缀。本文主要是把这些词在普通话中的语义和在北流白话中的语义进行比较描写。  相似文献   
27.
文学尤其是小说作品中,道教自元明以来逐渐从神圣走向世俗。尤其是明清两代的白话小说对道教的这一地位的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神魔题材、道教形象和情节结构方面对道教的神圣传统进行了全面融合与消解,加速了道教世俗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28.
张宝明 《寻根》2004,(6):88-92
作为新文化元典的《新青年》,引领中国语言文学从传统走向了现代:从“文言”到“白话”,从“句读”不知到“标点”分明。本来,从“竖行”到“横排”也应该是《新青年》的一大举措,但它始终都只能坐而论道,致使“左行横迤”的倡议坐失良机,最终成为新文化元典一个永远的遗憾。这  相似文献   
29.
选取李渔白话作品校点本中存在错误和问题的词语,如“刁顿”“坚切”“哝聒”“烧香搠佛”“吸肚皮”“巡环”“游手靠闲”等,进行校勘和考释,以期对李渔白话作品的阅读、理解、校勘以及相关辞书的编纂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0.
赖彧煌 《红领巾》2005,(1):39-42
从胡适和梅光迪、任鸿隽的两次争论入手,对胡适弃文言用白话的立论依据进行了历史和理论的梳理.胡适从思考中国文学“有文无质“的弊病出发,为“白话“文学凝聚了“说法“,这是一种把文学变革落实到语言形式的革新方案,但胡适把白话的“达意“直接移用到“新诗“时,混淆了“诗法“和“文法“的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