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21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70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马江白话是一种乡下的粤语,属于粤语勾漏片。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的基本不送气;精清两母以读[t th]为主。同音字汇收字约3500个。  相似文献   
52.
河北鹿泉市①古贤、北白沙两个自然村的土话属北方方言中晋语区张呼片平山方言的地方方言,是从晋语的张呼片,到北方官话石济片赵济小片的过渡点.语音系统中声母有23个,韵母有36个,没有撮口呼,声调有平、上、去、入4类.  相似文献   
53.
《同学少年》2008,(9):50-51
今人好为小品文,一个故事加一段道理便可成章,美其名曰哲理小品,然大多只是无奈技穷,方才东施效颦。今人好为华丽文,洋洋洒洒数万字,各色修辞杂陈,或慷慨激昂针砭时弊,或号啕哀泣缅怀过往,美其名曰敏感,然大多只缘知性不足,只可用感性来补。今人好为风尘文,游记、杂记横行,琐碎小事皆可入文,美其名曰以小见大,实则早就不存一分读书人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  相似文献   
54.
胡适的白话诗歌理论及“诗体大解放”的主张,立足于平民大众的审美心理与欣赏习惯,使诗歌从“庙堂”走向民间,体现了可贵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55.
明中叶以后,中国传统的因果报应因一定程度地适应了市民的需要而受到市民欢迎,并被注入了市民理想。这一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也表现了这种具有市民特色的因果报应主题,即以现世报应为归宿,以自身利益为内容,以绝对公平为原则,以市民道德为准则。  相似文献   
56.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是南江流域的核心区域。古为百越地,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是汉族与瑶族、壮族、侗族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经历了不同历史朝代族群的繁复迁徙、相互交往的影响,形成了多种语言并存于这一地区的现象。其中操云浮白话的人口占本地区人口的80%以上。作为文化载体的云浮白话在漫长的以覆盖式为主的差异整合过程中,呈现出“多层叠置”的特征,为我们研究方言吏、文化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57.
略论汉语文白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文白的转型适应了表达现代思想的需要,反映了时代的变革,为构建现代汉语奠定了基础.文白的转型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隐含着价值观念的更新,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多方面.汉语自身发展的趋势和思想文化以及思维形式发展的需要导致了汉语文白的转型.  相似文献   
58.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明代道教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呈现出新的特点:世俗化和商业化。文章以道教新特点对白话小说的影响为考察对象,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对其间的关系尤其是道教之对小说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9.
胡适先生的<白话文学史>对于中国文学有独特的认识: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平民文学的观念;它对于以滑稽、诙谐为特征的"打油诗"的意义有新的认识:它对于杜甫的诗歌创作方式有独特的剖析.在写作文学史的同时,这些观念也深刻的影响了胡适的个人诗歌尤其是新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60.
“小说”一词由古代的过于宽泛到现代的相对节制的界说,呈现出从化小说到学小说的古今历程,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正是言小说、白话小说、现代小说的前后出现。现代小说的生成与言一致的现代汉语之间形成互补的同构关系,而“小说”一词也因之真正获得了作为学样式的当下界定。只有从这一界定的基点出发,才有可能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避免历史的误认,同时也才可能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价值进行现实的确认,从而有助于较为准确地把握中国小说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