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2451篇
科学研究   236篇
各国文化   132篇
体育   322篇
综合类   84篇
文化理论   22篇
信息传播   38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310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321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284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莫斯科市郊的一个普通家庭,附近是荒郊野岭,犯人公墓、精神病院和孤儿院是仅有的地标建筑。  相似文献   
102.
①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1806—1861),又称勃朗宁夫人,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她幼年时家境富裕,受过良好的教育。在领地四周,她常骑着小马访问附近人家,并经常同她的11个兄弟姐妹排演舞台剧。②10岁之前,她就已经阅读了若干莎士比亚的剧本,伏尔泰、卢梭等人的著作,部分荷马的译著等。12岁时,她已经写出了不少叙事诗。  相似文献   
103.
培养和塑造健康人格是提升军校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该文通过分析《羌村三首》情感美的内涵,探讨《羌村三首》情感美对塑造军校学员健康人格的价值和意义,并介绍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尝试。  相似文献   
104.
王倩 《天中学刊》2011,26(6):52-54
前景化在文学语用学和篇章分析中,是指在具体的篇章中相对突出某个成分,好比在背景上突显出一个人物轮廓。《古诗十九首》中的前景化设置表现为诗歌的作者反复凸显“游子”和“思妇”的形象,将这两类形象置于诗歌中最引人注目的位置,以此实现自己追求仕途和渴盼爱情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05.
《小鹌鹑》的作者屠格涅夫(1818-1883)是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种类多样,风格质朴,极富人情味。《小鹌鹑》是他散文作品里的名篇,故事是:"我"从小就渴望做一个像爸爸那样的猎鸟专家,并且希望在12岁的时候能拥有一支真正的猎枪。"我"满10岁那天,跟随爸爸去林中打猎,一只为了保护自己孩子的鹌鹑妈妈被爸爸的猎狗咬死了。  相似文献   
106.
【导读】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也是世界性的伟大作家。歌德一生勤勉写作,除了诗歌、戏剧和小说,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代表作有著名诗剧《浮士德》,文艺言论《歌德谈话录》,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性作品《诗与真》等。  相似文献   
107.
张蕊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2):78-81,13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称为西方近体诗,而起承转合理论是中国古典律诗写作理论。律诗的各联与起承转合的各个部分分别对应,各联在整首诗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近代一些学者认为起承转合理论同样适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分析;为考察起承转合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间的关系,从寻找英汉语篇篇章结构中的共性目的出发,首次采用主述位分析的方法对随机挑选的五首十四行诗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取五首中国古典律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较之中国古典律诗,"起承转合"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1-4,5-8,9-12,13-14;(2)1-3,4-8,9-12,13-14;(3)1-5,6-8,9-12,13-14。  相似文献   
108.
几天前我听了一位语文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一课,很有感触。《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该文作者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他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而让出了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感动了上天,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最终升腾到空中.化为七颗钻石般的星星。  相似文献   
109.
周岚 《阅读与鉴赏》2011,(11):49-49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历来是教育史上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问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统的教学都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而使学生成为单向的、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缺失,不仅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这种情况在一向强调"师道尊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尤甚。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杜威彻底打破了等级制的师生关系,将"教师中心"一变而为"儿童中心"。杜威的理论固然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0.
一、沿革德国首批幼儿照管所(Kinder Bewahranstalt)出现在19世纪初,当时仅仅是为了解决双职工工人幼小子女无人看管问题,因此照管所无教育功能。而市民阶层的孩子则可以上幼儿学校(Kleinkillderschule),为上学(Lernschule)做准备。到了1840年出现了“照管与教育并举”的幼稚园(Kindergart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