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7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官师制度是官学教育的重要组戍部分。魏晋南朝时期,官学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中央,除大学之外.又创建国子学,同时,学馆教育、专科教育也受到统治的重视;在地方,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则成为地方官学得以维系,并以此来划分地方教育的行政区域。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官学种类、行政级别有所不同,官师的称谓也因此各异。  相似文献   
62.
历史上的兰陵萧氏人才辈出,无论是在政坛还是在学术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分析探索其原因,除了其家学源远流长外,也和特定的地理环境、政治背景等外部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3.
南朝诗人忧患意识淡化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生患死,到南朝呈淡化乃至消失的趋势。究其原因,并非不存在产生这种心理与情感的条件。政治杀戮、疾病横行、贪求奢丽、纵酒无度均是危害他们生命的祸根,然而,他们对此不忧惧,是因为崇尚孝道,为父母守丧,使他们置生死于度外;崇尚生死轮回,使他们生不足乐,死不足惧;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他们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三种文化同时在他们身上发生作用,更使他们无忧无虑。  相似文献   
64.
南朝赠答诗是在学习继承魏晋赠答诗紧扣时代脉博,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情感和采取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再经过自己的艺术创造写成的,因而具有自己的创作风貌,那就是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手法灵活,融社会、人生、自然景物于一体,汇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代表了南朝诗歌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65.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史书未专门立传,后人仅能从<宋书>、<南史>的<临川烈武王道规传>和<南齐书·倖臣传序>,以及虞炎的<鲍照集序>中找到有关他的籍贯和生平的简单记述.  相似文献   
66.
本文从儒、释、道之间几百年的激烈竞争出发,分析了南朝士风对三教思想的选择思路,论述了南朝士族家学对儒佛道文化的接受与创化过程。  相似文献   
67.
1949年7月,浙江省上虞县曹娥江畔的王家诞生了一个小男娃,取名为王泉根。王泉根的家乡章镇是个古老的小镇,小镇虽小,但在古代却出过两位大家,他们是东汉哲学家王充和魏晋南朝时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至今章镇附近的滨笕茶山上还有王充墓,而据考证,  相似文献   
68.
南朝乐府民歌内容多为男女恋情的描写,大胆而又露骨地刻画了女性的情与态,其情调艳丽柔弱、哀怨缠绵而又热烈浪漫,富有艳情的特征。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特质,植根于江南繁富之地。南朝富有艳情特质的时代风尚,直接刺激了情歌艳诗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艳情诗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9.
治史所以明变。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历史变动的根本原因,是由移民引出的北方"胡汉"问题与南方"侨旧"问题。《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探讨了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产生背景、成立原因、沿革变迁、地理分布、相关制度与影响,例证了利用侨州郡县复原侨流人口的方法或路径,开辟了研究十六国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的园地;凡此,便为解决东晋南朝史的"侨旧"问题打下了基础,也为探讨十六国北朝史的"胡汉"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0.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定名与艺术源流是非常引人瞩目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学术视野的拓展,原有的惯性思维渐被打破,对相关问题的探讨重又回归理性。能够确认墓主归属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向只有萧梁一朝的9处共44件,不及已知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总数的一半。围绕诸多失考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时代与归属,中外学者做了大量考订工作,客观上促进了对南朝陵墓制度乃至六朝礼制文化的认识。为了保护长年受到各种自然因素侵害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文物部门与科研院校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并得出结论:对暴露野外的石刻的保护,迫在眉睫的是应加强石刻表面缝合线与侧部纵立状缝合线的防水措施和防止石刻表面的地衣生物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