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7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父亲”始终是一个有着极高地位、带有神圣光环、不容亵渎的形象,是权力与秩序的象征,是子辈获取生命辉煌和精神曙光的渊源。卡夫卡对余华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拓宽了余华的视野,使得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父亲形象是两位作家笔下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二者作品中的这一形象不乏相似之处,同时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这一形象又有很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2.
佚名 《教师博览》2011,(6):13-15
唯一一条校规由学生公投制定卡夫卡说:"没有经过思考的创作,最终可能只是一连串的驯化过程。"六甲班(相当于高三)的林添祥当初知道本地有家创意书院时,便直觉这是实践这句话的最合适之处。  相似文献   
113.
瞎和聋     
高源 《中学生百科》2015,(10):20-21
发现美,实在是一种能力,天赋和幸运。看不见普通事物中无与伦比的美,对艺术家来说,就是一种"瞎"。以前看见"瞎"和"聋"两个字,只当是眼睛看不见和耳朵听不见,最近才发现没那么简单。我带着游戏的心理,粗略把它们总结为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当然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失明和失聪,是生理上的缺陷,无需多述。第二种状态大概可以表达为"视而不见"和"听而不闻"。眼睛和耳朵没问题,能否看见和听见取决于人自己的意愿,固执而有趣。我是个一旦专心致志就完全忽略视觉呈现的人,比如看书走神儿的时候,我明明满眼是字,但它们  相似文献   
114.
残雪与卡夫卡以其相近的创作风格受到国内外研究界的关注.一位是西方荒诞大师,一位是中国当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二人都具有鲜明的可比性,且在作品中都不自觉地向荒诞美学靠拢,但在其荒诞性的外表下又隐含差异. 本文将立足荒诞,审视二人创作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5.
段亚英 《时代教育》2010,(3):277-277
卡夫卡是一个自传性很强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特别是与他的父亲,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我所写的一切都与您有关。”他通过写作来求得与父亲的沟通。在他的作品中,他的父亲幻化成各种各样的形象,本文就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以及卡夫卡的人生经历入手,来分析形成他的这种风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6.
第一次接触村上的作品是《挪威的森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海边的卡夫卡》,觉得村上就是在面对面复述自己的故事。很想去看海,在我十六岁的生日时,终于达成愿望。大巴车上的人带着太阳镜,嚼着口香糖,举着相机对着车窗外的海面咔嚓咔嚓按下快门。我没有去拍集体照,没有去捡贝壳,也没有去游  相似文献   
117.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  相似文献   
118.
<正>我看到你心满意足地抓起那本"无敌豪华套装"的青春少女小说去付款,而你付出去的钱足够我买两本《城堡》。而且据我所知,我们的语文选修教科书的价格是四块六毛一。我问你为什么不看加缪、卡夫卡,你说你不懂;我问你张爱玲、鲁迅、老舍读过没有,你告诉我那个叫土气。  相似文献   
119.
运用巴赫金的"微型对话"理论,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篇作品的独白形式中存在着另一个声音,作品在意义结构上也存在着双重结构的对话。因为多重声音的出现,这篇作品呈现出一种言语层面上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0.
村上春树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大师,两人都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村上春树坦言受到卡夫卡的启发,在《海边的卡夫卡》这部小说中,村上春树对卡夫卡本人、暴力和孤独等问题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村上春树与卡夫卡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