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7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地洞》是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其结尾的"未完成"给后人留下了意义的无解性和阐释的多义性。小说给人一种庸人自扰之感,实则反映的是现代人的普遍境遇:孤独自闭、恐惧担忧、没有安全感以及对安全感的渴望。通篇采用了自叙自白的方式,通过假想的"异己"力量深刻剖析了地洞主人公的恐惧心理,客观上反映了存在主义"在"的"澄明"境界,揭露了人类"向死而生"的普遍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32.
心灵的远行     
正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想出去走走,即使舟车劳顿、交通拥挤,也下定决心继续前行。从一个景点赶往另一个景点,从一座城市赶向另一座城市。远行,或许只是为了追寻一种有异于往日的感受,只是为了回到自己的城市时,能在以后单调的岁月里咀嚼那几日的惬意。"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嵯峨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心灵也需要适时的远行,就像蝴蝶最终会破茧  相似文献   
33.
卡夫卡是深邃的思想家,也被看作是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诉求正义和揭示生存状况之真实是其作品的两大主题,这两方面互为逻辑支点,前者为目标,后者是路径。他怀着人道的热忱,渴求人间正义;他以冷峻的眼光,揭示真实,警醒众人,辨明歧途。他对存在主义的贡献,就在于对生存真实的深度察觉。  相似文献   
34.
卡夫卡使用象征,寓言的结构,总体的荒诞和细节的真实相结合的手法使《城堡》折射出亦真亦幻的多重意义世界.读者因此产生了不连贯的、迷惑的感觉.  相似文献   
35.
两个人的印记泰恩教堂的右侧是异常狭窄的泰恩巷,泰恩巷的另一边则是老城广场街廊最富内涵的中世纪建筑之一——石铃大厦。虽然墙角悬挂的石铃已是个复制品;但山墙在1 980年之后还原成早期的哥特式真实风采。与石铃大厦右侧紧密相连的建筑,则是18世纪建造的金斯基宫。这座晚期巴洛克经典之  相似文献   
36.
鲁迅与卡夫卡的作品在反映社会,表现人的生存处境上所运用的手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为他们都运用了怪诞与真实相结合的手法来传达自己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慨;不同之处具体则表现在怪诞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上:鲁迅表现为真实之中的怪诞,而卡夫卡则为怪诞之中的真实。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其原因,对认识这两位作家所处时代人生困境的世界性、世界文化的异同性以及当下社会现实的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
卡夫卡一般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表现主义作家,但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兴起,人们又从其作品中发现了后现代的一些因素。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体现了不确定性、内在性、解构性、游戏性、互文性、碎片性及其悖谬性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38.
卡夫卡的微型小说《起程》的文本分析入手,认为起程的味道是孤独和恐惧,追寻的目标是身份和空间,追寻的原因是民族心理的隐性基因和父子关系的显性状态。  相似文献   
39.
通过比较《地洞》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空间设置、对话关系体现以及寓言与象征的选择,论析卡夫卡与海明威在大相径庭的叙事表达之下掩藏的暗合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40.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变形记》入选了广东高中粤教版教材,虽然只是节选"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甲虫——决定起床——艰难离床"这一部分内容,但是我们通读一遍这篇短篇小说就会知道,作者用超现实、象征等手法创造的这篇小说的手段是明确的。而不明确的是作者想通过这个一个故事情节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仅仅孤立地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是不够的,如果只是单纯地反映现实,何须用难以言说的隐喻方式来呈现?那卡夫卡想告诉我们读者的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