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7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卡夫卡妙论     
生命意味着:处于生活的中间,用那种我创造了这种生活的眼光去看它。理论上存在一种完美的幸福可能性:相信心中的不可摧毁性,但不去追求它。  相似文献   
52.
我与卡夫卡相识之始我已无从回忆。我相信是在1912年冬天认识他的。那时我们青年作家在希伯纳街与普夫拉斯特街交汇的路口一家咖啡馆里占有一个固定桌席。卡  相似文献   
53.
<正>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从各方面入手,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写作源于生活,  相似文献   
54.
卡夫卡的神话小说《普罗米修斯》深受古希腊神话"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影响,其笔下的伟大天神成了被遗忘、被怀疑、被厌倦、被排斥的对象。而卡夫卡另外一部小说《变形记》与小说《普罗米修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人公格里高尔实质是卡夫卡笔下普罗米修斯神话故事人物的变体。虽然格里高尔长着甲壳虫的丑陋肉体,却有天神普罗米修斯的高贵灵魂。化身甲虫的普罗米修斯苦苦挣扎以期得到周围人的同情与理解的惨剧揭示了卡夫卡生活时期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对普通下层小人物人性的戕害与扼杀。  相似文献   
55.
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以其本体论的提问方式而注定了对它的回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或许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不是文学这个学科的)。这种以文学本身作为追问对象的形而上学式提问往往具有某种迷惑性,类似于同样浸润着形而上学的美学,仿佛由这个问题可以得到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就意味着对这个根本问题的终结似的。而事实上,这个问题只可能终结于对它的回答本身的信奉,换言之,变相的宗教。  相似文献   
56.
荒诞与真实、绝望与抗争、偶然与必然、可能与不可能,这些对立面共同构成了卡夫卡作品的两重性。而在这些两重性之间又出现了巨大的分裂,从而形成了卡夫卡作品的悖谬特色。《变形记》更是以典型的悖谬特色,全面展示了现代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57.
中国清朝作家蒲松龄的《促织》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是小说,都写到人化为虫子的故事,都极富想象力,都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且同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本文侧重探究两篇文章的不同。《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而《变形记》是现代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虽为短篇,而篇幅颇长,且带有荒诞的意味。  相似文献   
58.
张涛 《科教文汇》2007,(3S):162-162
卡夫卡,世界文坛上一个响亮的名字。本文对卡夫卡的艺术风格作了探析,认主为其荒诞、异化、晦涩、具有不确定的“多层性”的艺术风格可以在卡夫卡的生活申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59.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伟大先驱,其人其作为我们构建了一座世纪迷宫,一个迷狂的世界,一群迷狂的人儿;同时又为我们点亮了一盏心灵之灯.  相似文献   
60.
现代主义的鼻祖卡夫卡用文学的形式最早的传达出了20世纪的时代精神。卡夫卡短暂封闭的人生经历和敏感孤独恐惧的生活体悟,使他的创作不能不对弱者的生存的困境及其抗争的悲剧必然性关注和思考,并给予来自生命深处而又力透纸背的艺术表现。本文力图阐释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弱者的悲剧生存状态,并指出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外部世界的行动逻辑与个体思维逻辑的对立和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