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35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27篇
体育   93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0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21.
依据宋笔记小说中的相关史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熙宁兴学”中变法派的代表王安石与守旧派的代表司马光之间的斗争过程。这种斗争不仅有政见的不和,更多的是受到双方各自人品因素的影响。他们由最初的“龃龉”到矛盾的激化都是与他们的人品密不可分的,最终才会导致蔡京的“渔翁得利”。因此,熙宁兴学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王安石性格的弱点造成的。  相似文献   
522.
中国笔记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预言。通过对这些"预言"的研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中国古典小说与史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渊源演变。在这个过程中,"预言"的使用贯穿始终,就像一根连结笔记小说与史传的"脐带"。其影响一直持续到明清章回体小说,并为小说对观念史及舆论史的参与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23.
中国美术史上绘画功能是从认识功能到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依次受到重视的。从唐宋时代的绘画史著作《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画继》所表述的功能论观点中,可以看到绘画功能由重教育到重审美的发展演变。宋代的另一篇画论著作《林泉高致》也显示出唐宋绘画功能论由重教育到重审美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524.
《世说新语》是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的行为方式、个性特征、价值取向、人格追求、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和象征。魏晋风度具有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审美发现、“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叛逆精神和超越世俗的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等文化意蕴,对中国美学、思想史和中国人文精神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25.
陇南历史文化悠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诗词。陇南历代诗词创作者可分为客籍人士于陇南为官者和陇南各县区本土才俊两部分。他们的创作,是我们了解古代陇南社会更替变迁的镜鉴,也是几千年来陇南历史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526.
王晓鹃  刘向斌 《天中学刊》2015,30(1):114-116,123
"第十一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取得重大收获。与会的中外学者就辞赋学理论与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讨论。研讨主要围绕辞赋与京都文化,地域文献中的辞赋研究,赋家及赋作的个案研究,历代赋的文献学、语言学、文体学及文化学研究,赋学理论等6个方面展开,涌现出许多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会议在辞赋创作与评论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527.
长期以来,笔记小说的概念混淆不清,总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三种,即泛指所有的笔记、文言小说和以笔记形式创作的小说及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而较有结构的笔记。归结起来,笔记小说应是以笔记形式表现小说内容的一类文学作品。此外,笔记小说从产生到消亡,大致经历了萌芽、成熟、繁荣、辉煌、停滞、复兴、消亡七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它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逐渐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528.
刘关军 《师道》2011,(3):50-51
我有一位教师朋友.每次遇到我.总是炫耀她又读了某部国外的教育专著,说出来的理论,吓得我一跳一跳。  相似文献   
529.
历代先贤哲人对人生的智慧做过许多精辟的概括,今撷取其中的一小部分——因都带有“三”字,笔者姑且称之为“人生三字箴言”,抄录于此,愿与君共品读。  相似文献   
530.
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影响很大的笔记小说。自清末以来,学者对该书的评价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而对其讽刺艺术则鲜有人论及。本文试就其中四个方面:讽刺的客观真实性;讽刺的深刻性;讽刺的分寸感;讽刺的具体技巧,略加讨论,希望有助于读者对《阅微草堂笔记》的讽刺艺术作些适当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