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91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47篇
教育   13489篇
科学研究   758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211篇
综合类   526篇
文化理论   84篇
信息传播   1701篇
  2024年   178篇
  2023年   654篇
  2022年   703篇
  2021年   579篇
  2020年   529篇
  2019年   505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440篇
  2016年   417篇
  2015年   693篇
  2014年   1308篇
  2013年   1029篇
  2012年   1234篇
  2011年   1200篇
  2010年   1012篇
  2009年   986篇
  2008年   1152篇
  2007年   920篇
  2006年   630篇
  2005年   699篇
  2004年   430篇
  2003年   296篇
  2002年   321篇
  2001年   265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电子阅览室作为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前沿阵地,其支柱和根本是信息资源的建构。在介绍了现在较完善的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信息建设不足之处的改进和重构。  相似文献   
72.
“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档案现象 ,而且是档案的物质结构属性。本文立足于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 ,研究了档案的物质结构属性 ,通过传统档案与现代档案物质结构的不同 ,分析了它们在记录社会实践历史活动方面功能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3.
张宁  朱萍 《贵图学刊》2004,(3):53-54
对如何建构适应现代教育的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科学管理机制等提出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74.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主体及方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众传媒充斥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并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甚至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核心品格。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在大众媒介的作用日益彰显的时代,人们必须学会了解媒介,使用媒介,而不是被媒介的信息所控制,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5.
小学语文教学要关注小学生的个性特点, 不要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当做一种学习模式;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在基于问题式学习中设计的问题要避免浅表化和片面化, 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  相似文献   
76.
建构游戏是一种可以承载多种教育功能的创造性游戏。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观察、思考、想象、动手,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如何为幼儿创设更好的建构支持,是幼儿建构游戏的基础。恰到好处的建构环境支持,是促成幼儿自由结伴、自主选材、相互沟通、共同创作的平台。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给幼儿提供良好的建构环境。  相似文献   
77.
胡辉平 《职教通讯》2018,(23):18-24
对高职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高职教育办学的时代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状况,高职院校应该建构教学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和新媒体第四课堂的素质教育体系。围绕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采取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举办第二课堂活动、打造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引进优秀企业文化等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德技双馨的"和谐职业人"。  相似文献   
78.
档案是建构企业记忆的内容基础,权力通过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对企业记忆施加偏好.本文以权力对企业档案建构企业记忆的影响为主题,对其进行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思考,并就如何趋长避短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9.
80.
李萌 《传媒》2018,(8):83-85
新媒体时代发展在给受众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给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困境.为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增强传统文化传播的贴近性、融合性来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价值建构,彰显传统文化在构建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重塑文明方面的重要传播意义,从而达到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