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教育   38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多米诺骨牌”理论是冷战时期美国遏制理论的一次具体运用,是艾森豪威尔在阐述印度支那对美国的战略重要性时提出来的.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使美国当时的反共情绪,对共产主义势力的担忧,对苏联政策的误解,加强自身团结的策略即对绥靖政策教训的错误吸取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出现给美国带来了重要影响,最终使美国卷入了越战.  相似文献   
32.
抗日战争结束后,"扶蒋反共"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导理念。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美国既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左右中国时局,也不能像援助西欧那样竭尽所能。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失去民心的客观事实,以及中美两国辽阔的中间地带和苏联的潜在威胁,都不能不使美国在对华问题上保持谨慎与克制。这种态度决定了美国对蒋的援助是有条件和有限度的,它的政策和援助随着时局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3.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总方针,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各项策略主要围绕发展统一战线、争取广泛合作开展.中共中央南方局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派驻重庆的秘密机构,以国共关系发展为导向,以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重点,以"区别对待"与"利用矛盾"为策略,统筹国统区和沦陷区的各项工作.为了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影响力而寻求广泛的合作与支持,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国共合作、应对反共高潮、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避免介入”、“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扶蒋反共”政策。“避免介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依赖;“扶蒋反共”政策为战后中国政治留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35.
36.
二战时期,得到罗斯福总统特别信任的赫尔利最初是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华调解“史蒋矛盾”,随后升任驻华大使开始调处国共关系,从处理“史迪威事件”到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共签订《延安协定草案》,赫尔利似乎取得很大成绩.但就是赫尔利在华的15个月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日益失去灵活性和现实性.他不仅与驻华的外交官们发生冲突,而且使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从军事上的“援蒋联共”转向政治上的“扶蒋抑共”,又从“联合政府”构想下的“扶蒋压共”转向意识形态的“支蒋反共”.导致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的转交的动因,既有赫尔利的个人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有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和自身利益的需求.  相似文献   
37.
本文主要概论抗战八年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分三部分:第一,从"中立政策"转向援华抗日主要论述政策转向后的援华事实.第二,从援华抗日到"扶蒋反共",主要论述加大援华力度及如何转向"扶蒋反共"政策.第三,历史感悟,主要浅谈以史鉴今功能.  相似文献   
38.
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一书的主要目的是为国民党制定新时期的建国方略和行动方针,并以之统一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的思想.不能简单地把它和第三次反共摩擦直接联系起来,以之作为蒋介石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摩擦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动员.在第三次反共摩擦中,国民党对共产党采取了政治招降和武装进攻的两手政策.由于国民党的根本目的是要中共交出军队和地盘,其对共政策最终陷入了政治解决不成、武力解决不能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39.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给予中国抗战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又扶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随着同盟国与轴心国力量对比的消长,中国国共两党抗日政策的变化,尤其考虑到美国的自身利益,美国的对华政策由中立转向结盟。执行“中立法”的前一阶段纵容侵略,后一阶段实行“以华制日”策略;与中国结为同盟后,其政策又由“援蒋”发展到尝试“联共”,但抗战胜利的最后阶段又施行“扶蒋反共”政策。本文着重就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多变性及其变化的原因作客观、科学的剖析,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美国对华外交的实质,对我们把握与正确处理和平与发展的当今时代的中美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0.
陈奔 《历史教学问题》2001,(5):34-37,18
顾名思义 ,对外政策或对外关系 ,是指一国政府的政策制定者所确定的国外介入范围以及目标、战略及手段的综合。就美国对华政策而言 ,其制定和实施是复杂而又自相矛盾的 ,同时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美国对华政策优先考虑那些对政府和整个社会进程产生积极影响的个人和集团的利益和目标 ,这种对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政府作出判断的价值取向以及美国人根深蒂固的以美国价值观及西方文明为中心的心理情绪。中美两国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 ,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意识形态 ,双方均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审视对方 ,并逐渐形成了关于对方的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