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3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教育导刊》2005,(5):64-64
根据《普通精神病学档案(Archives of Ceneral Psychiatry)》今年2月号发表的一篇论文.在7岁儿童中发现,5岁前母亲精神抑郁的儿童,其反社会行为的水平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72.
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选取被试(有效样本633名),运用自编量表《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问卷》进行调查,探究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类型和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校高职生的学校社会行为有三种类型,即亲社会行为、社会退缩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第二,我校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具有以下特点:学校社会行为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亲社会行为和社会退缩行为无显著性别差异、无显著学制差异、无显著独生子女差异,反社会行为有非常显著性别差异、显著学制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差异。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学校应该消减高职生的反社会行为,引导高职生的社会退缩行为,培养高职生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73.
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防止与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由诸多因素引起,其中,大学生自身的不健康人格因素是引发反社会行为的稳定的内在心理动因.因此,加强人格教育是防止与矫正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根本与长效的举措.人格教育的内容包括:健康需要的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自我意识教育、情绪情感教育、人际交往指导等.  相似文献   
74.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他人、集体、社会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与其相反的是自我中心行为,侵犯、攻击、破坏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牺牲自己的利益,无私地关心、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行为是一种高水平的或日理想模式的亲社会行为,大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75.
《山东教育》2006,(12):63-63
针对近年来年轻人中情绪消沉、自暴自弃以及反社会行为日益严重的情况,英国将从明年9月开始为11岁以上的中学生开设“快乐课”。  相似文献   
76.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由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与其它变态人格的主要区别是,反社会人格者萌芽于儿童、青少年时期,表现在幼年就已发生明显的反社会倾向,为持久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障碍,在各种人格障碍中,此种人格障碍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多,犯罪的可能性和对社会的危害更大。本文对反社会人格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特点,从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式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以为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7.
“恶少年”是唐代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唐代,尽管他们背离生活正道,犯法作恶,却是一支各方面都不敢忽视的重要力量。每值国家多事之秋,他们就积极应募,因而成为唐代的重要兵源。然而每逢政局动荡,他们又积极参预宫廷斗争,发动暴乱,投靠藩镇,表现出强烈的反社会倾向,其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一面。  相似文献   
78.
反社会人格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调查、影响因素三个方面综述了反社会人格障碍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9.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外化问题行为的高发期,外化问题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和生活学习都具有消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218名9至20岁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探讨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心理虐待与忽视、反社会态度和外化问题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心理虐待与忽视可以直接影响外化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反社会态度对外化问题行为起间接作用;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反社会态度的影响受到性别的调节,在男性中,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反社会态度的预测作用更强,即男性在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影响下更有可能认同违反道德和规范的行为,从而更容易形成反社会态度。  相似文献   
80.
社区矫正中的社会排斥与反社会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对象在劳动力市场、社会网络、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遭受社会排斥,它们并非孤立地产生着影响,而是相互交织地发挥着作用,一个方面遭受排斥还会引起其它方面遭受排斥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矫正目标发生偏离、社会秩序受到威胁、社会公正遭受侵害、法治社会难以实现的不利后果,使社区矫正制度的理念无法障显、功效无法发挥。为了使社区矫正制度的功效得到更大的发挥,消除或减弱社会排斥带来的不利后果.我们必须从转变观念、情感支持、物质帮助、提高技能、机会平等、政策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反社会排斥.这些反社会排斥的措施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只有这种整体的观念才能使社区矫正制度不会孤军奋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