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6篇
教育   3057篇
科学研究   1050篇
体育   93篇
综合类   84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11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603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388篇
  2011年   422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337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廖自强: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仿真培训中心高级工程师。2010年,他主持的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仿真培训系统开发项目获得中电联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十二载,醉心科研,凭着一股创新的激情和使命感在职业教育的事业上不断追求着新的高度;二十二载,兢兢业业,带领一支勤奋的团队在电力仿真高地上不断开辟着新的道路。作为一所职业学  相似文献   
62.
纵观近年来各地高考数学试题,有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屡见不鲜。这类问题既含参数又含变量,往往与函数、数列、方程、几何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形式灵活、思维性强、知识交汇点多等特点。考题通常有两种设计方式:一是证明某个不等式恒成立,二是已知某个不等式恒成立,求其中的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转化,  相似文献   
63.
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多周期同步测频原理及误差,然后对全同步和准全同步两种频率测量的改进方法做了讨论,分析了其原理与特点,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标准频率计数值的修正,在不提高系统时钟频率和延长闸门时间的前提下,实现了测量精度的提高,并详细分析了其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64.
华锐风电(601558)于1月13日登陆资本市场,与上市前刻意打造的诸如"风电第一股"等光环相悖的是,以90元超高价格发行的华锐风电一上市就被二级市场投资者抛弃,开盘即跌破发行价,并且全日逐级下跌,至收盘81.37元,全日下跌9.59%。  相似文献   
65.
本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这标志着国内光伏市场将再次提速。通过行业对比发现,国内的风电市场启动就是2009年国内出台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所致。  相似文献   
66.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一定的数学视野,而应用和创新也是我国高考数学试卷永恒不变的特点.创新型定义问题的研究也成为这一特点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7.
在函数和导函数有关综合考查中时常出现一类易混淆的命题,即“恒成立”和“恒存在”问题,这2类问题条件构成相似,破解方法雷同,解题时往往因易混而出错,本文从这2类问题的区间和联系入手,通过典型例题的透析,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8.
1遇到难题 一道数学难题传播广泛,不胫而走,那道题是:试求最大的常数λ,使得下面的不等式对于满足条件z+y+z=0的实数.x、y、z恒成立:  相似文献   
69.
一、考点解读物理实验为高考必考内容,近年的高考物理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实验的考查,尤其是除了对教材中原有的学生实验进行考查,还增加了对演示实验的考查.利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对实验仪器或实验方法加以重组完成新的实验目的的设计型实验将逐步取代对教材中原有单纯学生实验的考查.历届高考在实验方面的命题重点为: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定、物理规律的验证和物理现象的研究、实验数据的处理.  相似文献   
70.
现代高考命题,使用隐含条件的试题越来越多.解题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视力","看"不见这些隐含条件,那么他面对这样的考题,一定是无能为力的.反之,解题人不仅"看"得见,而且用得好这些条件,那么他解题时一定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这些隐含条件到底隐藏在哪里,又如何识别与应用呢?一、隐含在已知等式或不等式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