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528篇
科学研究   69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43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6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红领巾》2009,(9):38-42
古今共日食 同一轮太阳,从古照到今。 古人崇拜太阳,因为没有了太阳。大地就没有生机。古人害怕日食,因为不了解成因,也因为不了解,就有了一些猜测。  相似文献   
112.
古人的走路,跟现代人有些不同。今人无法看到古人走路的样子,但我们可以从古籍记载中捕捉一些信息,推想古人是怎么走路的。  相似文献   
113.
潘乐乐 《小读者》2010,(3):46-46
治病种杏——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他为穷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5株杏树。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竞有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从此,“杏林”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14.
古人的坐姿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之邦。“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如松,坐如钟”古人对坐姿颇有讲究,因为它是中华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贾谊在《新书·容经》里是这样规范坐姿的:  相似文献   
115.
《左传》中记载,宋襄公十五年(公元前638年),一人得一洁白无瑕的宝玉,跑去献给大夫子罕,并说:“如此稀世之宝,只有您这样清正的大人物才能佩带!”  相似文献   
116.
陈素瑶 《考试周刊》2009,(29):161-162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问题行为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历史与社会》学科客观上存在的特殊性,使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作者把这类现象通称为绝缘体,并总结多年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经验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转变绝缘体的良方:首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在主观上不想再“绝缘”;其次,在课堂上,改善教学环境,在客观上让“绝缘体”不再“绝缘”;最后。以作业为切口。让“绝缘体”拒绝“绝缘”,旨在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本学科中取得较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7.
《金秋科苑》2013,(18):113-118
泱泱世界,上下五千年,许多人梦寐以求长生不老,求仙方,觅仙果,炼金丹……结果无一人能逃过死亡的劫数。尽管如此,人类也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使平均寿命不断提高。现将古人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良方介绍如下,只要你身体力行,将对你的健康大有裨益。这些保健良方既十分简单,又很容易做到,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十要诀。  相似文献   
118.
杨溪然 《健身科学》2013,(11):48-48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也不例外,所以他们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事实上有些时候,我们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养生,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9.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能更加深入,课堂教学活动也会因此变得生动活泼.反之,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课堂教学也会随之变得缺乏生气而机械沉闷.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20.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古代有许多写“愁”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等都是古人写愁的名句。而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只有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形象、可感,才能感染人。古人借助于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一腔愁绪描写得千姿百态,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