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9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0篇
教育   10831篇
科学研究   737篇
各国文化   426篇
体育   1042篇
综合类   444篇
文化理论   113篇
信息传播   2049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451篇
  2014年   1130篇
  2013年   1004篇
  2012年   1193篇
  2011年   1309篇
  2010年   1074篇
  2009年   989篇
  2008年   1610篇
  2007年   1037篇
  2006年   867篇
  2005年   741篇
  2004年   574篇
  2003年   603篇
  2002年   501篇
  2001年   453篇
  2000年   423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5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本文在国家与社会这两个不同的分析范畴下提出了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研究中理论的矛盾问题。文章梳理了教育发展的不同认识模式后,以现代化的视角探讨国家发展与教育发展模式,为此文章从国家形态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诸多方式,并指出国家利益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32.
不应该提倡用古代语言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泽润 《现代语文》2001,(10):29-29
在2001年高考作中,江苏省南京市第13中学理科班的学生蒋昕捷,用古代白话模仿《三国演义》的语言和素材写了一个故事。许多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阅卷老师一致拍案叫绝,一致给出了满分;一向严谨的南京大学有关负责人,当即拍板,愿意破格录取他。  相似文献   
133.
刘勰《文心雕龙》的《通变》篇阐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会通适变"问题,首创了文论领域的"通变"说。在这一学说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下,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实践在"会通"与"适变"的矛盾冲突过程中发展前进。直至叶燮《原诗》问世,才重新调和"会通"与"适变"的矛盾冲突,再次回归刘勰"通变"说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4.
区域文化研究可以挖掘区域文化、经济资源,也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新的素材和动力。从文学视角看,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历代边塞诗中,寄寓着大量的阴山地域文化因素,但是专门针对阴山文化的挖掘、文献收集整理不够,在区域文化的感知上存在零乱感和断代感。文章对阴山文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以古代诗歌为切入点,对阴山文化进行文学视角的初步梳理。  相似文献   
135.
许敏武 《学周刊C版》2019,(18):181-181
中国古代人文教育理念历史悠长,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极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优秀人才的培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我国古代人文教育的渊源、主要特征探讨它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6.
钟嵘《诗品》的“滋味说”是中国诗学研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成说。近年来,有关其说的存无,争议较大。事实上,存、无两派的争论,言各有当,亦言各有失。两派的争议根基于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古今言说路径的差异及不同的应对方式。通过对存、无两派争议的梳理,可以管窥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中古今言说路径的差异及其原因。古今诗学言说路径的差异不可能通过一方否定另一方的办法得到合理的解决,他们只能通过打通差异的办法得到较好的转化,此即古代诗学研究中的求异取通之法。  相似文献   
137.
何妨 《新高考》2006,(7):65-68
[学法点津] 1.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本专题的重点是: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隋唐时期光照四邻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宋元时期繁荣的科技文化成就。本专题的难点是:中国古代文化、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8.
在中国科举史上,唐、宋、辽、金与清代都曾以五言诗作为考试项目之一。这种用于科场的诗歌,曾有官方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若干名称,亦有关于名称的种种争论。对诸种名称追根溯源,进行梳理,有助于澄清相关研究中的某些错误观念与认识,加深对应试诗文化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9.
授课者:叶玲 评课者:郑桂华 背景:"成都市名师好课"第50站——走进大邑 学生:成都市大邑县晋原初中九年级一班 一、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学生心目中的李白形象 师: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很多的诗歌,也认识了很多的诗人.现在请在你的头脑中调取一个人——李白,说说你对他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0.
原指文章整体存在的古代汉语文体概念,在日本17世纪至近代的文化语境中,先后发生了两次由表示文章本体(体)到表示语言形式符号(用)的语义转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语言形式为实质内涵的日本近代文体观被引入中国,契合了同样以语言变革为主要目标的中国现代文学改良运动的整体文化情势。受日本近代文体观与西方文类学(Genology)、语体学(Stylistics)的双重影响,中国现代学界一方面将传统文类之体理解为文学作品的一般形式,同时又继续以文体译Style,表示文章中与思想情感相对的具体语言形式。就对应于西方Style的文体概念(具有不同特征的语言形式)而言,其内涵的分阶段呈现集中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诉求。在白话文学草创阶段,人们更关心文体表达思想情感的基本功能,因此突出其语言形式这层内涵。当现代文学渐臻成熟,便进而要求文体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上还应表现作家的个性特征,因此文体概念的另一层内涵,即通过语言形式所表现的作者个性特征,得到作家和批评家的自觉关注。认识中国现代文体观的这一内在转变,可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开启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