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6987篇
科学研究   285篇
各国文化   228篇
体育   357篇
综合类   252篇
文化理论   71篇
信息传播   60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713篇
  2013年   602篇
  2012年   767篇
  2011年   870篇
  2010年   693篇
  2009年   600篇
  2008年   877篇
  2007年   533篇
  2006年   471篇
  2005年   350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99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教学目的】1.掌握并理解意象的概念。2.利用意象来鉴赏古典诗词。【教学重难点】1.意象的内涵。2.意象与情感语言的联系。3.意象、意境、感情的联系。【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音画素材: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之一——意象的解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多,同时鉴赏诗的方法也多,但为什么选择意象来学习呢?因为在中国众多的诗歌类型中,写景抒情诗占  相似文献   
72.
古人写词,多由感而发,要么出于生活的磨砺,要么出于仕途的跌宕,总之是情感的宣泄.苏轼所作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是一篇“痛中含笑”、饱含生活沧桑的佳作.全词托物抒情,作者借写月色怀念远方的亲人,用虚境来写实感,极具艺术魅力.在鉴赏这首词时,可用“磨难中的微笑”这一主线贯穿整个文本.  相似文献   
73.
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艺术中最有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的一部分。本文拟从写实和意象两方面分析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与革新。  相似文献   
74.
油画欣赏     
《考试周刊》2011,(39):242+241-F0002,F0003
  相似文献   
75.
诗教与诗意     
“诗言志”“诗言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于读者,追求的则是在阅读时,能品味、捕捉到诗情。鉴于这种认识,我们呼唤诗歌教学要教出诗意,这有助于学生高尚志趣与美好情操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如何让诗歌教学更具诗意,笔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76.
中华古典诗歌是汉文化的瑰宝,以其情感细腻和意境之美而闻名于世,有着不可动摇的艺术地位。教师可通过知人论世、语词解码、熟读入境、掘源引水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尽可能深刻地体味古诗所包含的情感意旨。  相似文献   
77.
识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写作与阅读的基础条件,而从文化渗透与思想精神上加强识字教学成果,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还能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78.
油画欣赏     
正~~  相似文献   
79.
葛剑 《现代语文》2011,(10):72-7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其内容包涵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师如何在迷人深邃的诗歌森林中恰当采撷,引领学生自觉地品读、感悟,很值得探讨。下面谈谈在教学中可供操作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80.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作为古代文人表达其情怀和抱负的一种特殊文体,只有好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义,从而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古诗词的教育作用。那么如何使古诗词教学达到好的效果呢?一、当前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状况(一)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由于很多教师将古诗词当作应付高考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是讲解古诗词的意思,起到一个翻译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