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9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0篇
教育   18014篇
科学研究   694篇
各国文化   67篇
体育   257篇
综合类   402篇
文化理论   54篇
信息传播   564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211篇
  2022年   235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87篇
  2016年   272篇
  2015年   474篇
  2014年   1456篇
  2013年   1167篇
  2012年   1366篇
  2011年   1712篇
  2010年   1517篇
  2009年   1223篇
  2008年   1817篇
  2007年   1138篇
  2006年   988篇
  2005年   988篇
  2004年   825篇
  2003年   984篇
  2002年   657篇
  2001年   505篇
  2000年   664篇
  1999年   204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本文从分析和归纳几何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入手,运用一题多解的教学策略,以《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的一道习题为例从生活经验、科学实验、测量工具等方式锻炼九年级学生几何的解题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72.
刘育 《商洛学院学报》2022,(5):35-40+69
“以诗论道”是朱熹《诗经》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朱熹治《诗》的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经传分离、以经解经、由情入理三个方面,既主动剥除前人见解,直接于经文本义上探查义理,又在《诗经》解释中援引《礼》《易》《春秋》之言来相互论证,以体现史论结合的特色。同时,朱熹还在《诗》学阐释中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进行义理发挥,肯定了《诗经》的文学特性。朱熹的《诗经》学随着其理学思想的发展而体现出独特性,并促进了其道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3.
对《小仓百人一首》中的芦苇和歌与唐诗中的芦苇诗歌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芦苇在中日诗歌中被赋予的感情色彩大相径庭。针对《小仓百人一首》中涉及芦苇的三首和歌以及提及芦苇的唐诗中具有代表性的六首诗,分析其各自不同的含义,重点解读了其中的芦苇意象。从芦苇这种常见的植物意象入手,探析在中日两国的诗歌中歌人与诗人赋予其的不同的思想内涵,期望能为进一步研究和歌与汉诗中的植物意象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4.
《中国古典园林史》是高校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通过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形式,使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园林特征元素与设计手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水平。针对当前《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的现状,通过对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注重与园林有关的文化、政治、经济、思想、宗教、哲学等“外向型”大历史观对园林的影响,结合问卷调查中获得的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反馈,提出了调整授课内容,增加对园林文化原型的引进与解读,尝试多学科的融合与实践等改革措施,以期提升《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的教学质量,使之更加契合现代园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75.
司标  庞晓丽 《保定学院学报》2022,(2):116-118+122
对Pell方程进行研究,并给出Pell方程中赋值的一种方程x3±27=Dy2和x3±729=Dy2的全部非平凡整数解,其中D>0,因子无平方数,且因子模6不为1.  相似文献   
76.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猿声”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学意象。猿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猿声”意象的出现可追溯到《楚辞》,而大量用例则是南北朝时期。从文学地理学视阈看,长江上游到中游地区构成了“猿声”的主要地理空间。作为长江流域特别是巴东三峡自然景观之一的“猿”,以其独特的高亢悲鸣及其所生活的特殊地域空间,引起羁旅、流寓、被贬等过往文人的情感共鸣。在“猿声”意象的漫长发展定型中,地理环境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7.
从钱谦益到陈寅恪:古典诗歌解释系统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来受到当代人注目的陈寅恪的诗史互证方法,关联到从清初到现代的一个最重要的古典诗歌解释系统,这个解释系统萌芽于宋代的杜诗解释学,在中国学批评中,则属于“情志批评”。  相似文献   
78.
陆一  肖阳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2,(3):76-106+189-190
在中国一流大学的本科通识教育改革中,人文经典教学成为其标志性的课程模式,本文选取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18位人文社科领域通识教育骨干教师开展深度访谈。他们长期致力于基于经典的通识教学,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影响力,其人文学养和通识理念主要源自大学时期的广泛阅读;而由于大学教育环境的变化,如今学生自主时间减少,致知模式改变,读书更依赖教师的讲解与课程设计。本文通过分析受访教师所开设通识教育人文经典课程的类型及特征,发现经典教学促使教师开展与作者、与学生的“双重对话”从而具有学科自律的潜力,并指出经典课程在重塑本科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人格舒展、传承古典学问等方面的诸多挑战,认为近二十年来的人文经典教学探索是一项守先待后的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79.
中国大学的院系建制普遍重视专业教育,在过去二十年里,面对通识教育“淡化专业”“促进交叉”的要求,逐渐形成“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理念;而院系传统在塑造学术声誉的同时,也给人才培养造成无形的壁垒。本文概括了四种打破院系壁垒的表现形式,以北京大学古典语文学项目为例,论述跨学科项目在打破院系壁垒、激活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其中跨学科课程模块是推进项目的关键因素。“专业+项目”是适合当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新模式,也是跨学科人文教育培养拔尖人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0.
赵微  贾岩 《海外英语》2022,(15):8-10
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侧重研究译者主观活动及其翻译过程。从认知翻译学视角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词汇英译,进而探索古诗词英译过程中译者对意象词汇的识解与重构,对认知翻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乌夜啼》两英译本,将译者的识解过程分为辖域/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四个维度,分析总结不同译者的翻译重构策略,以此反映译者的认知机制,丰富认知翻译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