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5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10318篇
科学研究   479篇
各国文化   69篇
体育   151篇
综合类   533篇
文化理论   79篇
信息传播   65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454篇
  2014年   1018篇
  2013年   816篇
  2012年   964篇
  2011年   1112篇
  2010年   944篇
  2009年   886篇
  2008年   1121篇
  2007年   747篇
  2006年   632篇
  2005年   505篇
  2004年   379篇
  2003年   347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268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语言学的发展已经过了古典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等五个发展时期。当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心理学、神经语言学、生理语言学等研究方面的突破后,语言学将会有一次新的革命,即向实用语言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2.
早在1956年,机器翻译研究便列入了我国科学工作的发展规划,课题名称是“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翻译规则的建立和自然语言的数学理论”。1957年正式开始研究,3月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帕诺夫的《自动翻译》(译吴伯泽),1957年5月,《语言研究通讯》发表了刘涌泉的《谈谈机器翻译问题》及几篇译。为了开展这项工作,计算所先后派出彭楚纯、李明和刘涌泉去苏联科学院考察,1958年刘涌泉在莫斯科参加了苏联第一次机器翻译会议,并作了“俄汉机器翻译的词序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报告。该报告着重阐述了以谓语为中心的层次析句法,这为词序差异较大的语言之间的机器翻译奠定了可靠的基础。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在我国104大型电子计算机上成功地进行了俄汉机器翻译试验。输入是利用穿孔纸带,输出的是代码,而不是汉字。这在当时已经是了不起的成果了。  相似文献   
153.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英汉有关时间的隐喻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间的概念是通过其他概念来认识的,通过汉英有关时间的隐喻表达,从认知的角度对比探讨了两种文化认知和建构时间的途径和方式。这些隐喻概念的运用说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中的普遍性和各民族认知的共性,同时,隐喻概念因深受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跨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4.
中国古典诗词注重格律,具有韵律和谐的美感,应当继承。但继承不等于固守,要使古典诗 词后继有人,必须放宽格律尺度,在革新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155.
从历史发展的纵向和文论发展状况的横向两个方面,对朗吉弩斯的美学和文学观点在《论崇高》中的表现作了系统性的阐述和比较性说明。朗吉弩斯对西方古典文论的贡献和《论崇高》在文论史上的地位,亦作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6.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学习过诗歌,会不会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进行社会交往,是衡量其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7.
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认知离不开人的身体经验。语言作为认知的产物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工具就体现了人的经验。人的生理结构以及所处环境的大致相似性决定了经验和认知模式的相似性,这是翻译中可译性的认知基础。但是不同民族所处具体环境的差异和不同文化背景对人具体认识事物的影响使得不同民族的人对事物认识在语言上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这是不可译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8.
159.
古典诗歌作品中的“疑”,除了作动词“怀疑”、“疑惑”、“猜测”等解释外,它在不少诗句中则要作“像”、“好像”、“似”、“类似”、“如”、“若”“譬”“欲”解读。这一项义释,在对仗句的“互同义”中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据,且还可以修辞格中的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中得以证明:“疑”、“疑是”均属联系比喻句中本体与喻体的联系词(又称“喻词”)。但这一项义释,除了《广释词》、《诗词曲语辞例释》、《汉语大辞典》有此说外,其最常见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辞源》均无此释义义项。这是这些工具书的失误。  相似文献   
160.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法是语言运用的法则。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订后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法常识作了削减,并明确提出:“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在此新形势下,如何根据语言的自身规律来提高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就成了一个新课题。我以为其关键在于加强指导语言学用的科学性,为此。提出以下三条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