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5篇
  免费   1篇
教育   4318篇
科学研究   72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6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313篇
  2012年   322篇
  2011年   433篇
  2010年   362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378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1.
陈淑娅 《陕西教育》2007,(12):37-37
东汉中后期,安、顺、桓、灵五六十年间频繁爆发的瘟疫与地震形成的自然灾难,还有各种政治问题,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古诗十九首所形成"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风格即是强烈生命意识的外化.笔者对前人关于古诗十九首中所谓的'及时行乐"思想进行了再思考,认为这是哲学意义上生命的有限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92.
朱小伍 《湖南教育》2003,(23):53-53
从春秋到晚清,我国诗歌中上出现了难以计数的咏雪诗句,它们组成了一幅绵长的瑰丽画卷,展现出雪在诗歌中独特的艺术魅力。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它融情于景,用纷纷扬扬的大雪烘托征人归来时的黯然神伤,蕴藉典雅,耐人寻味。以雪入诗,抒发情感,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正因如此,“雪”才成为文人们歌咏不衰的艺术形象。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雪景颇为壮观。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但诗中大部分笔墨都用来歌咏边塞早雪的奇异景象。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人…  相似文献   
93.
设计理念 古诗简练。但容含丰富。因此,古诗教学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以展现诗中多姿多彩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竹石》是一首好读易懂而又意蕴丰富的诗。诗面意思不难理解,关键是让学生领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蕴。诗中竹、石的形象显性呈现,通过咀嚼能体味出两者的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94.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用语不多却能尽显音乐的妙处,把无形的抽象的音乐变为有形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为此,诗人们采取了许多手法。本文就这一问题,分析了几首诗歌以期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95.
2003年全国语高考试题中,古诗鉴赏题再次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高考对古诗鉴赏的考查始于1994年,其后每年必考,从没间断,到今年正好延续了整整十年。  相似文献   
96.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体会古诗的意境;有助于品词析句,体味古诗的语言美;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情感美;有助于启发想象,运用语言表达美,可以有效提高古诗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97.
一、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礼仪教育是人类社会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们社会交往行为方式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二  相似文献   
98.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文章就驰骋想象,感受意境;抓住构思,领会意境;把握形象,理解意境;品味诗眼,欣赏意境四个方面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99.
表达技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表现手法。但在考试过程中学生面对这道题却无从下手,因而这也是高考中学生易丢分的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平时阅读量少和不知古诗表达技巧有哪些。中国古诗浩如烟海,如果在复习备考阶段要学生把所有的古诗都读懂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教会学生掌握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古诗表达技巧,那么学生在复习备考中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魏晋以来,拟古成风。江淹的拟古诗数量颇多,质量亦高,《效阮公诗》15首和《杂体诗》30首是其代表。前者拟阮籍《咏怀诗》,不仅在形式上逼真原作,更隐微曲折地讽谏刘景素,深得阮氏原作旨趣遥深之意。后者摹拟汉至刘宋名家名作,以拟作来显示前代诗家各自艺术特点;《序》更反映出江淹文学批评的态度和眼光,这对研究这些时期的文学思潮、审美时尚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