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851篇
科学研究   5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32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55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290篇
  2014年   588篇
  2013年   372篇
  2012年   388篇
  2011年   396篇
  2010年   344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古诗词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教学实践为依据,大胆地探究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方法,从创设情境、了解诗人及背景、诵读领悟、品味语言、品析名句、感悟主旨几方面来触动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词的语言必须凝练生动;要创造传达出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古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法乃至风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的表现。概而言之,其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一是色彩美;二是凝练美;三是音律美。  相似文献   
9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和文学情操的重要途径,而古诗词是体现语文之美的重要表达形式,初中古诗词教学应立足于美育,将语文之美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推动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产生,并使学生能够在美育中受到语文之美的熏陶,快乐地学习成长。  相似文献   
94.
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发现,目前在我国初中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所占比重还是较大的,这也就代表着在我国语文教育过程中已经开始逐渐的融入传统教育,如果想要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全面深入的综合认识,就要从古诗词这方面的教育开始入手,基于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力度进行加强,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诗词的内涵中体会到各种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发挥我国古诗词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5.
指导学生学习、诵读古诗词,不仅仅是读背诗句,理解意思并会默写,以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悟与想象能力,并且能够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96.
你为什么要读古诗?当笔者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时,回答有惊人的雷同:大人们要求的,考试会考到的。我一阵心悸,我们引以为豪的古诗词在孩子们的眼中竟然成了一盘索然无味的鸡肋。给孩子一个阅读的理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为动机认识的缺失.势必造成吸收的障碍。只有亲身体会到诗歌的含蓄关、意境美、章法关、凝练美,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原动力,拨开尘封的历史,切己体察,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97.
我国的古诗词是我国古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我国文化长河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言语精练,音律优美,蕴含丰富,余味无穷。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适时地引用古诗词(名句),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丰富其情感体验、陶冶情操,也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学习国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98.
99.
初中课本每册都选编了一个单元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我在教学中采用“反复咏叹”法,培养学生读写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一、激发感情,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我国古代诗词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乐府诗、唐绝句、宋词等都是入乐的,都讲究音韵的平仄,节奏的和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0.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唐诗宋词中的精品以及其他时代的优秀诗作是我们精美的精神食粮.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古诗词名篇佳句所揭示的哲理已深入到我们的内心,给予我们巨大的启迪与鼓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