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教育   13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构成中国文学的三维空间,从文学自身的特性来说,是应该跨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没有在正史篇章中提到台港文学,这一现象很值得深思。台港文学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同源支系,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应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得到体现,此事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以两性之爱来构架文学作品,在台港现代小说中多有表现,探讨其人物及主题及其审美价值,有着独特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席绢小说为例分析了90年代以来台港言情小说的几种系列题材:穿越、虐恋、情妇题材,试图勾勒出当代台港言情小说发展的轨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沟通事实与价值世界,去遮蔽见澄明文学沟通了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追寻,对精神的关怀与救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文学与生活并非同构,而是为了克服现实的压制和遮蔽而产生的。文学可以揭开习见事物对真理和存在的遮蔽,让人反观日常生活的沉沦与麻木,进人澄明的真理领域,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谈到文学时说:文学并不是消遣,文学是文明的组成部分。他认为,我们所面对的日常生活很可悲,而文学使人变得不顺从,这种对现实的不满让我们有批判精  相似文献   
15.
"放逐"母题作为文学史上众多的母题之一,受着作家群体的推崇与评论家群体的争相讨论,二十世纪的台港文学舞台也活跃着这样一个"放逐"母题所构成的隐性作品群,他们用放逐感书写内心,用人与时空的变化感表达凄凉,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重构精神世界,成为了二十世纪台港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台港女性书写的现代进程与意义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台港女性的乡愁、言情书写是在"五四"女性写作基础上对于传统式女性书写的发展与超越;她们对于现代化的悖论和世俗生活原则认同的书写,显示了现代人文精神幽微、复杂的内在底蕴;在女性主义影响下的女性书写则以张扬自立自强的新的女性意识,反映女性在多元化的现代价值境遇中生命存在的复杂情状而展现出全新的现代品格.当书写主体变成女性时,由于历史经验、道德记忆和现实感受的深切,其叙事观点的核心还变成了有主体意识的人对女性自身生命的审视与关怀.这种"根源于女性在道德上所关心的东西"和"妇女心理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关切"的关怀伦理基点上的创作,显示了台港女性创作的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向度,扩大与丰富了女性文学创作的思想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台港新儒家学者唐君毅、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阐释共同出现了三大悖论:一是他们所谓"纯粹之艺术精神"实则无法"纯粹",二是艺术精神与道德精神表面并列实则并不平等,三是在他们建构的"中国艺术精神"里,艺术最终被"精神"湮没,成为可有可无之物。悖论产生的最终根源在于他们标举"中国艺术精神"的指向并非艺术,而是文化精神和价值。他们以心性之学解读中国传统艺术的路向是对宋明儒学的延续,而非超越。  相似文献   
18.
苏健 《图书馆界》2007,(3):67-71
本文以国家图书馆的台港文献采选为研究对象,针对2000~2004年台港文献的出版量、馆入藏量、文献价格、经费支出等项逐一进行统计和研究,指出这部分文献采选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性及成因,通过对台港地区出版的文献采选数据的分析,为制定台港文献采选政策提供切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维纳 《图书馆论坛》2007,27(2):130-132
国家图书馆制作的书目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国书目数据制作的总体质量和发展方向,但是国家图书馆的台港数据作为这个数据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作为多年从事台港编目的工作人员,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目前国家图书馆台港书目数据制作的规范化与质量控制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且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台港新儒家唐君毅是标举和系统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第一人.他从四个层面探讨此论题:一、贯注于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二、中国艺术主体之精神;三、中国艺术所显发的人的精神;四、儒道两家分别体现出的艺术精神.唐氏的相关论点问题和意义并存:“中国艺术精神”这一概念模糊而不固定,有泛化倾向,二分儒道以抬高儒家艺术精神的做法体现了新儒家的立场和偏见.但唐氏提出此命题有发轫之义,以心性之学和中西比较的视野解读中国艺术颇有洞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