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1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8篇
教育   6638篇
科学研究   553篇
各国文化   180篇
体育   321篇
综合类   199篇
文化理论   98篇
信息传播   166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366篇
  2014年   777篇
  2013年   670篇
  2012年   783篇
  2011年   883篇
  2010年   763篇
  2009年   834篇
  2008年   926篇
  2007年   571篇
  2006年   422篇
  2005年   471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222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19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陶保玺近《台湾新诗十家论》,与其前一本作《新诗大千》在诗学理论建树方面一脉相承,该书对诗歌创作的思维形式行艺术技巧进和探索和分析,形成了鲜明的评论特色,有益于指导读阅读和引导诗人创作。该书评论激情漫涌、又客观冷静,具有着唯美的风格。该书在“台独”声嚣中诞生和研讨,表达了大陆诗人对实现与台湾化的对接,共同探讨华诗歌的发展以及渴望祖国尽快实现和平统一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222.
“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和实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和谐选择。它把历史和现实、多数人的利益和少数人的利益、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和复合制的国家结构、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实现了地方高度自治下的祖国安全统一。双方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有利于中国政治、经济、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23.
文章从不同角度考察济慈关于“诗性”的理论(下称诗性观),以期从总体上把握这一概念的深刻含义,探究隐藏在这一概念背后的美学动因。文章还从济慈的诗性观出发考察了济慈的美学观,指出对于济慈式的“变色龙”诗人来说,“美存在于万物之中”是最重要的诗歌创作原则,而向人们揭示这一原则乃是诗人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224.
李友焱 《中学文科》2005,(12):66-66
由于近年来高考重大热点必考台湾问题,因此,台湾问题中隐含的国共关系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应重点掌握。  相似文献   
225.
浅析英国诗歌的多元化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诗歌自文艺复兴时期起直至当今在后现代主义文化影响下的诗歌这4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诗歌风格共存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态势.19世纪以来女性诗歌对主流诗坛的介入,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等地域诗人的民族意识的觉醒等均促成了英国诗坛的民主倾向.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国诗歌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历史的飞速变化更呈现出多种诗歌语言、诗歌形式及风格并存的局面,突现了其多元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226.
陆宝君 《师道》2004,(12):35-35
中国古诗是一种独特的化景观,在科技长期不被重视的年代,她浓缩了中华化的精华,尤以唐诗达到诗歌的鼎盛与高峰。至今为止,没有任何国人胆敢宣称或被公认超越了古代的李杜等大诗人。那些经过岁月磨砺与时光淘洗而留存至今的经典古诗,不仅在国内广为传诵,翻译成外后也在多国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27.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短诗名作《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两行,我尤其欣赏诗人选用这“嘶哑”一词。  相似文献   
228.
古人云:“赋诗言志。”孔子曰:“立象以尽意。”都是说诗人创作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表达感情,而表达感情又要借助于刻画形象来实现。因此,分析和解读诗歌形象,领会和感悟作情怀,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29.
郭素华 《天中学刊》2007,22(3):58-62
晚唐五代苦吟诗人群体先后以姚合、贾岛、李频、薛能、郑谷等人为交游中心,从长庆而至五代十国,或前后师承,或诗友酬唱,在生活道路、思想信仰、艺术趣尚上存在相似之处,由此产生的在创作上的相互影响是可以理解并实际存在的。  相似文献   
230.
明代诗人李蓘及其诗歌创作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Gun是明代后期较名的南阳诗人。他富于才华,为人清高、胸襟开阔,一生喜游山历水,向往恬淡的田园生活。他四十岁以前为官但官职一直低微,颇不得志,四十岁后如愿归隐田园。他的诗可分为感遇诗、山水诗和田园诗等,表达了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田园生活的赞美与陶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